留取“長安之魂”的千寺之城
日期:2016/12/14 17:22: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朝詩人杜牧這首描寫中國南朝首都建康城的詩句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杜牧在唐代所見的金陵城已經衰敗,不復南朝時的勝景。唐朝的核心都市是長安、洛陽乃至成都、揚州等地。千年以後,盛唐時長安和洛陽的風貌與景觀已經不在。由此很多人都建議,去日本的京都吧,那裡可以看到現在最純正的唐風。
其實,擁有1200座寺廟、300間神社、18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京都,不但像長安,也很像東晉南北朝時的建康,甚至那種清淡玄雅的精神氛圍,更有建康的神韻,而不類似作為世界性大帝國唐王朝政治中心的長安。
追隨寺廟的風景
寺廟繁多,是行走在古都京都街頭最大的感受。據說唐朝玄奘和尚前往的天竺國曲女城,有“天祠”(佛寺)兩百余所。而即使經過千年,京都釋家山門之密,恐怕超越了那裡以及傳說中的建康城。東西本願寺、東寺、清水寺、三十三間堂、大德寺、鹿苑寺(金閣寺)、慈照寺(銀閣寺)、妙心寺、龍安寺、仁和寺、三千院、鞍馬寺、醍醐寺、神護寺、南禅寺、永觀堂、平等院等全日本乃至世界知名的佛教寺廟均坐落在這座古都之中。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初次來到京都,就像參加了一次進香團一般。
而京都的人文、美景甚至四季的色彩,也隨著這些寺廟展開。如看枯山水在龍安寺、賞庭院於天龍寺,秋天在南禅寺觀紅葉、春天去醍醐寺看櫻花。其中由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動畫《聰明的一休》中將軍的原型)建造的金閣寺,更是東洋建築最有代表性的瑰寶之一,其絢爛的金色,與四季的粉、綠、紅、白均能相得益彰。1950年金閣寺發生了大火,21歲的僧徒林養賢失蹤,之後被人在山中發現,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並以利刃刺傷自己的胸口。林養賢獲救後,坦白是自己放的火,原因是我“妒忌他的美”。後來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便以此故事為基礎,創作了名著《金閣寺》。
又如京都三大名勝之一的清水寺,清水寺建於音羽山上,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總院。寺院周圍是京都的名勝古跡,春天櫻花盛開,秋天紅葉似火。其主堂是日本國寶,是由139根立柱支撐的,宛如碩大的舞台,又稱“清水舞台”。本堂的下方有著名的“音羽瀑布”,音羽瀑布順著寺內的石階而下,清泉一分為三,寺因此得名。因為清水舞台太過迷人,仿有懾人的魔力,從1694年到1864年,清水寺曾經發生過234起跳下清水舞台事件,後來明治政府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並架起護欄。
寺廟的繁多,和京都的政治歷史也密切相關。和中國不同,佛教在日本政治中長期作為一種獨立政治勢力而存在,其能夠牽制和干預王權、政權,寺院勢力,經常讓統治者感到頭疼。而日本政治以京都為中心的平安時代,恰恰就是佛教在日本政治史上的全盛期。直到武士階層崛起並對寺院進行鎮壓以後,佛教在日本才回歸宗教,政治中心也從京都轉向關東地區。
所謂“平安時代”,來源於京都在公元794年成為日本首都之時,當時叫做“平安京”。之前日本的首都在長岡京。由於在漢字語境中,“首都”在日本被以“京之都”來表達。因此在經歷了千年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後,“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而京都的一切,都以“京”為代號,如京扇子、京果子、京料理、京豆腐等。除了京以外,來源於中國古都洛陽的“洛”也指京都,日語中前往京都,名為“上洛”,而“上京”一詞,指前往東京。現在京都還有一家出租車公司名為洛陽交通,讓中國客人看了,覺得既有趣,又親切。
沒有城牆的“長安城”
平安京是按照中國隋唐時代的京都長安和洛陽格局設計出來的城市,四周被山所圍,東臨鴨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過。現在的京都市的千本路即相當於當時的朱雀大路,京城正北是船岡山,山下為皇城(內裡)和宮城。
最中央的朱雀大道即從城北矗立的大極殿開始,這座宮殿無論從哪個方向都清楚可見,這種城市設計主要是為了宣揚皇權。朱雀大道將平安京分為左京、右京(東側是左京、西側是右京)兩部分。城南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稱長安(西都),東側稱洛陽(東都)。
類似洛陽和長安建都時對漕運的考慮,平安京也充分利用了鴨川、桂川等河流,在水西上建設了澱津、大井津等的港口。這港口聚集了全國的物資,再轉運到都城。物資被轉送到都內的兩大市場(東市、西市,也是模仿長安的格局),再供應給人民。這樣的構思,是為應付人口增加後,食物、物資的供應能安穩不斷而設的。此外,還為長岡京的居民常煩惱的洪水泛濫提出計策。都中沒有自然河流,所以建造了人工河流“堀川”,除了能確保水的供給,還能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堀川也和京都的許多神社、寺廟及宮殿一樣,經歷千年的風雨而保留至今。
和中國傳統的首都格局一樣,平安京也是一座長方形的城市,歷史上平安京的范圍比現今的京都市小,其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5.2公裡,平安京的選址也是以中國風水四神相應為基礎的,而雖然模仿長安城,不過並未修築城牆,這也是日式城市的特色,日本的“城”是城堡即要塞式的,而城市不像中國那樣有城牆環繞。
漫步在今日的京都城中,可以感受到道路多數都比較狹窄,然而雖然小街小巷很多,卻都是方形格局,十分清晰,絲毫不難找路(這個特點在日本很多城市都很典型),這是因為平安京內縱橫的大路、小路把京區劃分為40丈(約120m)的四方町。東西方向的4列町稱為“條”,南北方向的4列町稱為“坊”。屬於同條、坊的16個町依次按數字一至十六編號,例如:右京五條三坊十四町。而歷史上朱雀大道的寬度據說有28丈(約84m),以當時的環境來說不可謂不宏偉。
平安京的建立,有著深刻的政治斗爭背景。之前日本已經遷都一次,從南都奈良到長岡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擺脫奈良一帶寺院勢力的影響。但遷都以後,各種政治斗爭層出不窮,公元784年,長岡京的建設者籐原種繼遭到反對勢力的暗殺。這些斗爭直到再次遷都平安京後才告一段落,而過去受到打壓的佛教流派的寺院也在此地得到認同。正是因為伴隨著遷都而來的種種血腥斗爭,為了避免在新首都發生不祥的事件,桓武天皇诏書將新京城命名為“平安”。
推薦閱讀:
合肥三河古鎮
白龍潭裡古跡多
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推薦閱讀:
合肥三河古鎮
白龍潭裡古跡多
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