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留取“長安之魂”的千寺之城

留取“長安之魂”的千寺之城

日期:2016/12/14 17:22: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朝詩人杜牧這首描寫中國南朝首都建康城的詩句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杜牧在唐代所見的金陵城已經衰敗,不復南朝時的勝景。唐朝的核心都市是長安、洛陽乃至成都、揚州等地。千年以後,盛唐時長安和洛陽的風貌與景觀已經不在。由此很多人都建議,去日本的京都吧,那裡可以看到現在最純正的唐風。

    其實,擁有1200座寺廟、300間神社、18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京都,不但像長安,也很像東晉南北朝時的建康,甚至那種清淡玄雅的精神氛圍,更有建康的神韻,而不類似作為世界性大帝國唐王朝政治中心的長安。

    追隨寺廟的風景

    寺廟繁多,是行走在古都京都街頭最大的感受。據說唐朝玄奘和尚前往的天竺國曲女城,有“天祠”(佛寺)兩百余所。而即使經過千年,京都釋家山門之密,恐怕超越了那裡以及傳說中的建康城。東西本願寺、東寺、清水寺、三十三間堂、大德寺、鹿苑寺(金閣寺)、慈照寺(銀閣寺)、妙心寺、龍安寺、仁和寺、三千院、鞍馬寺、醍醐寺、神護寺、南禅寺、永觀堂、平等院等全日本乃至世界知名的佛教寺廟均坐落在這座古都之中。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初次來到京都,就像參加了一次進香團一般。

    而京都的人文、美景甚至四季的色彩,也隨著這些寺廟展開。如看枯山水在龍安寺、賞庭院於天龍寺,秋天在南禅寺觀紅葉、春天去醍醐寺看櫻花。其中由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動畫《聰明的一休》中將軍的原型)建造的金閣寺,更是東洋建築最有代表性的瑰寶之一,其絢爛的金色,與四季的粉、綠、紅、白均能相得益彰。1950年金閣寺發生了大火,21歲的僧徒林養賢失蹤,之後被人在山中發現,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並以利刃刺傷自己的胸口。林養賢獲救後,坦白是自己放的火,原因是我“妒忌他的美”。後來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便以此故事為基礎,創作了名著《金閣寺》。

    又如京都三大名勝之一的清水寺,清水寺建於音羽山上,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總院。寺院周圍是京都的名勝古跡,春天櫻花盛開,秋天紅葉似火。其主堂是日本國寶,是由139根立柱支撐的,宛如碩大的舞台,又稱“清水舞台”。本堂的下方有著名的“音羽瀑布”,音羽瀑布順著寺內的石階而下,清泉一分為三,寺因此得名。因為清水舞台太過迷人,仿有懾人的魔力,從1694年到1864年,清水寺曾經發生過234起跳下清水舞台事件,後來明治政府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並架起護欄。

    寺廟的繁多,和京都的政治歷史也密切相關。和中國不同,佛教在日本政治中長期作為一種獨立政治勢力而存在,其能夠牽制和干預王權、政權,寺院勢力,經常讓統治者感到頭疼。而日本政治以京都為中心的平安時代,恰恰就是佛教在日本政治史上的全盛期。直到武士階層崛起並對寺院進行鎮壓以後,佛教在日本才回歸宗教,政治中心也從京都轉向關東地區。

    所謂“平安時代”,來源於京都在公元794年成為日本首都之時,當時叫做“平安京”。之前日本的首都在長岡京。由於在漢字語境中,“首都”在日本被以“京之都”來表達。因此在經歷了千年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後,“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而京都的一切,都以“京”為代號,如京扇子、京果子、京料理、京豆腐等。除了京以外,來源於中國古都洛陽的“洛”也指京都,日語中前往京都,名為“上洛”,而“上京”一詞,指前往東京。現在京都還有一家出租車公司名為洛陽交通,讓中國客人看了,覺得既有趣,又親切。

    沒有城牆的“長安城”

    平安京是按照中國隋唐時代的京都長安和洛陽格局設計出來的城市,四周被山所圍,東臨鴨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過。現在的京都市的千本路即相當於當時的朱雀大路,京城正北是船岡山,山下為皇城(內裡)和宮城。

    最中央的朱雀大道即從城北矗立的大極殿開始,這座宮殿無論從哪個方向都清楚可見,這種城市設計主要是為了宣揚皇權。朱雀大道將平安京分為左京、右京(東側是左京、西側是右京)兩部分。城南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稱長安(西都),東側稱洛陽(東都)。

    類似洛陽和長安建都時對漕運的考慮,平安京也充分利用了鴨川、桂川等河流,在水西上建設了澱津、大井津等的港口。這港口聚集了全國的物資,再轉運到都城。物資被轉送到都內的兩大市場(東市、西市,也是模仿長安的格局),再供應給人民。這樣的構思,是為應付人口增加後,食物、物資的供應能安穩不斷而設的。此外,還為長岡京的居民常煩惱的洪水泛濫提出計策。都中沒有自然河流,所以建造了人工河流“堀川”,除了能確保水的供給,還能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堀川也和京都的許多神社、寺廟及宮殿一樣,經歷千年的風雨而保留至今。

    和中國傳統的首都格局一樣,平安京也是一座長方形的城市,歷史上平安京的范圍比現今的京都市小,其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5.2公裡,平安京的選址也是以中國風水四神相應為基礎的,而雖然模仿長安城,不過並未修築城牆,這也是日式城市的特色,日本的“城”是城堡即要塞式的,而城市不像中國那樣有城牆環繞。

    漫步在今日的京都城中,可以感受到道路多數都比較狹窄,然而雖然小街小巷很多,卻都是方形格局,十分清晰,絲毫不難找路(這個特點在日本很多城市都很典型),這是因為平安京內縱橫的大路、小路把京區劃分為40丈(約120m)的四方町。東西方向的4列町稱為“條”,南北方向的4列町稱為“坊”。屬於同條、坊的16個町依次按數字一至十六編號,例如:右京五條三坊十四町。而歷史上朱雀大道的寬度據說有28丈(約84m),以當時的環境來說不可謂不宏偉。

    平安京的建立,有著深刻的政治斗爭背景。之前日本已經遷都一次,從南都奈良到長岡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擺脫奈良一帶寺院勢力的影響。但遷都以後,各種政治斗爭層出不窮,公元784年,長岡京的建設者籐原種繼遭到反對勢力的暗殺。這些斗爭直到再次遷都平安京後才告一段落,而過去受到打壓的佛教流派的寺院也在此地得到認同。正是因為伴隨著遷都而來的種種血腥斗爭,為了避免在新首都發生不祥的事件,桓武天皇诏書將新京城命名為“平安”。

推薦閱讀:

合肥三河古鎮

白龍潭裡古跡多

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可以說,千年之都京都,也是鬼裡鬼氣的。佛教寺院裡的平等院最能代表這一點,平等院由平安時代權傾一時的籐原賴通所建造,反映古代日本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極致具體實現。日本有著發達的死亡文化,將環繞日本列島的茫茫大海視為冥土,海中的島嶼視為仙人與神的住地。而平等院以現實的建築來描繪往生的世界場景,即使在現在也是大膽的構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東京被俗稱為“帝都”,京都則有“妖都”之稱(和奈良並列的時候,京都叫做大妖都、奈良叫做小妖都),原因是千年歷史的城市,被認為聚集了無數歷史人物的靈魂在此,比如前文提及的籐原種繼,就是一位“知名的怨靈”,在許多文藝作品裡登場。另外,京都的動物象征往往也是一只狐狸,據點就是在京都伏見有著上千座鳥居的稻荷神社。不過這一切不但沒有讓京都生畏,反而更加可愛。

    清雅與漢文化

    京都,也是無比清雅的,即使從命名來說,也處處透著幽幽的平安時代的和風。以著名的“京果子”(日式點心)的命名來說,游河、貴船之彩、夢想花、葛之初花、濡燕、水簾、竹影、嵯峨野之月、峰之松風、苔清水、保津峽……學者壽岳章子在《千年繁華》一書中感慨:這已經不是單純在吃糕點了,連同其飽含的美感與深意也一同吃下,細細玩味。

    而在以傳統紡織品聞名的西陣附近,有一批小學校,校名取為曰彰、銅駝、龍池、崇仁、開智、立誠、成逸、乾隆,皆來自漢籍。諸多道路和地區的名稱如祗園、烏丸通、油小路、花小路、嵯峨野等,讓人不禁陶醉於這裡的文化品位之中。無外乎有人說,京都才是日本的精神首都。

    不過,京都同樣逃不開歷史漩渦,作為日本的戰國時代開端的應仁之亂,使得城市幾乎被燒盡。此後被卷入戰亂中,一時衰弱下來。這時候的京都,分為上京和下京。在這之後,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保護以及“町眾”的支持下,又逐漸復興。特別是豐臣秀吉對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對散落在各處的寺院進行建設。

    17世紀日本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江戶(今東京),有超過50萬人口的京都成為繼江戶、大阪之後的日本第三大都市。明治維新以後設立京都府,將以前的京都分為“上京區”和“下京區”。1889年,上京區和下京區合並為京都府管轄下的京都市。現在的京都市因為將周邊的村莊合並,古代京都的范圍嚴格地說僅是現在京都市內的一部分,和現在的京都府、京都市都有所不同,但京都這個稱呼一般就是指京都市。

    梁思成救京都之謎

    作為日本最具代表性和中國以外保留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美術特色最多的城市,京都在中國同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這個知名度也伴隨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就是京都在二戰中曾因中國建築學大師梁思成的建言而免於被轟炸。

    作為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和日本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他本人就出生在日本東京,在橫濱和神戶度過了幼兒園以及小學時代。因此七七事變後,日本人邀請他組建“中日友好協會”。基於民族氣節,梁思成堅拒此職,他和全家撤退到後方,先後在昆明和四川宜賓李莊定居,在此期間培養了許多建築師,並繪制了重點保護文物地圖,提供給美國援華飛行員,在轟炸敵後時注意避開這些地點。

    而關於建言救京都一事,傳言的大體說法是,在盟軍對日本國土進行總攻擊時,梁思成透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陳述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並提交了一份關於奈良古建築的圖紙,以及這樣一段見解:“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接受了梁的建議,並請其助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進而保護日本古都免於原子彈轟炸。

    可是直到如今,此事依然迷霧重重,難以求證。梁思成的學生,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就堅持這種說法,他的理由是自己曾經從梁思成本人那裡聽過此事。

    但是最重要的問題在於,關於梁思成保護京都免於盟軍空襲一事,至今沒有任何的實體證據,這也構成質疑者的最重要論點。還有人認為,從二戰中對德累斯頓、柏林等地的空襲來看,即使是盟軍一方,也沒有過多考慮到保護古跡的問題。

    有支持者則提出美國也沒有轟炸日本皇宮來進行反駁,還有人主張,美軍B29轟炸機1944年進駐了成都,當時梁思成正好也在那裡,美國咨詢過梁思成也不是沒有可能,作為美國頂級的名校畢業生,梁思成應該是最得美國人信任的中國人。還有人認為,美國是先決定保留一部分文物不炸,然後再找人咨詢,而不是先找人建議炸不炸。而能決定炸或者不炸的人,絕不在決策圈之外。

    雖然關於梁思成拯救京都這個說法目前尚存很大爭議,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古谷浩一經過調查後表示,雖然“很難斷定京都奈良免於轟炸就是因為梁思成的建議”,但他的建議對中日之間意義重大。奈良被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紀念日時,《朝日新聞》特刊發過一篇文章,名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除了戰爭之外,戰後日本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也曾一度威脅古都。壽岳章子回憶泡沫經濟時代曾寫道,“京都各地的劇烈變化讓許多人為之心疼,從前京都風味十足的市町景象一眨眼全都變成一無所有的空地,准備蓋成高樓大廈,並步步逼近風景區。我心愛的店鋪、町區一個個消失了。每次總是關照母親和我的草鞋的"雁屋"關起門來不做生意很久了。向附近的人打聽才知道,老板夫婦年紀都大了,已經相繼辭世了。”乃至做京扇子最重要的原料—竹子,也因為地產開發而缺乏。過去光是京都本地產的竹子就夠用了,現在不得不依靠從山陰(本州西部的鳥取縣、島根兩縣)和九州地區輸入。

    於是,京都各地區紛紛興起了反對大廈建設的居民運動。甚至反對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搶救前鋒,被熱愛京都的人士推舉出來角逐京都市長。在強大的社會運動的壓力下,京都一直是世界上保持較為完好的古城市之一,至今城市裡沒有特別高的建築,警察局、學校等公共設施也盡量按照不影響城市感觀的方式建造。而直到今天,京都市民依舊對高樓大廈和過度城市化保有警惕,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宣傳標語,正是這份心意,守護著千年的古都。

推薦閱讀:

合肥三河古鎮

白龍潭裡古跡多

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