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雖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卻自嘲為“省尾國角”。
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環境並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海洋文化多少培養了潮汕人敢於拼搏的精神。加上歷來地少人多,總面積10400多平方公裡,人口1400余萬,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故也培養了潮汕人精細耕作,有“耕田如繡花”之美稱。同時商業文化濃厚,潮汕商人(潮商)是古代三大商幫之一。本土文化獨特,屬於中華文明的一支亞文化。她是一塊“十相留聲”的神奇土地,更是宋“前七賢”、明“後八俊”、近代千萬潮汕英才生長的“海濱鄒魯”。粵東的大片土地在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後為潮州府(郡)所管轄,傳統上稱這裡為潮州地域;通常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說潮州話的人為潮汕人,或潮州人(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潮州古民居:甲第巷
潮汕民居 潮州的古民居群也是當地文化的體現。走進潮州古民居群——甲第巷,狀元及第、大夫第、資政第,座座古院落林立於前,遠處傳來悠揚的地方戲劇唱段,柔和地和眼前的景觀融合在一起,讓你感受到一種南方小城的獨特韻味。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著很多中原傳統文化,這也是潮汕人一直驕傲的地方。潮汕民居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稱“下山虎”和“四點金”。
潮汕經典民居
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赀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同時潮汕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天時、地氣、順風”溶入建築中,體現出人天和諧的統一境界和高尚心靈意境。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現在的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潮汕功夫茶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潮人民系的文化。中國有許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廣肇民系、閩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頗為著名,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此,
潮汕文化是操潮汕方言的潮人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內約1000萬潮人和海外約1000萬潮人共同創造、傳承和發展的群體文化。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產生和發展的文化。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過程之中,就吸收這些土著文化中的優秀成份。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廣。世界各地,幾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潮汕善堂
潮汕善堂堪稱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范。潮州菜享譽全國,是國內最貴的一個菜系之一;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州話編寫第一文學巨著。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邁的潮汕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致。
而共同的潮汕文化起源於潮州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話)、潮州戲劇(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系(潮汕飲食)、潮州工夫茶、潮汕工藝品(如潮繡,潮州木雕,抽紗等)、潮汕民俗(如英歌)和潮汕人文(如潮汕善堂)八大特色。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他們甚至有自己的宗教--德教,不過這個宗教現在只能在東南亞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