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城鄉一體化的新樣本

城鄉一體化的新樣本

日期:2016/12/13 20:00: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長沙市望城區的靖港古鎮。本報記者 谷一均 攝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編者按

  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統籌城鄉發展?如何因地制宜實踐科學發展觀,走“兩型”發展之路?望城區以古鎮保護性開發為抓手,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本報今天對他們的做法和經驗進行深度解析,以期對各地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產生積極的引領作用。

  湖南的母親河湘江,一路逶迤北上,孕育出一個美麗的地方——望城。在經歷了“望城”→“融城” →“變城” →“建城”的蝶變之後,望城已成為被中央領導人譽為“希望之城”的新興城區——望城區。把望城區打造成“長沙最亮麗的名片”和“湖南統籌城鄉的示范區”,是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同志提出的殷切期望。按照這樣的期望,望城區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望城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形成了被專家譽為“生態+文化+科技”的“望城模式”,而這一模式的最大亮點,就是湘江兩岸古鎮群的復興。

  望城古鎮群的復興歷程

  望城古鎮群,即以靖港、喬口、銅官、新康為代表的散落湘江兩岸望城區境內昔日輝煌的古鎮,經過近些年保護性的修復,再現了古鎮的往日繁華,煥發出嶄新的青春活力。“到靖港尋古、到喬口吃魚、到銅官玩陶、到新康看戲”,仿若《天龍八部》中漁樵耕讀的詩化故事,穿越時空隧道再現在湘江兩岸。

  1.發韌:源於湘江水運衰落後古鎮所處困境的倒逼

  望城區地處湘江黃金水道下游,沿江兩岸分布著靖港、喬口、銅官和新康等古鎮群落。這些古鎮,得益於湘江發達的水運,在歷史上均曾盛極一時:靖港有“小漢口”之稱;喬口有“長沙十萬戶,喬口八千家”之說;銅官有“千年陶都”之美譽;新康有“酒都戲鄉”之美名。然而,隨著公路、鐵路建設的突飛猛進,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交通系統,使湘江水運的作用與地位嚴重下降,首當其沖的就是望城古鎮群的衰落。在相當長的時期裡,這些沿江古鎮的輝煌已成為一種歷史的回憶。

  古鎮群所處的困境讓人唏噓不已。是繼續沉淪,還是發力復興?人們議論紛紛。面對困境和倒逼壓力,望城區委、區政府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通過挖掘古鎮的文化資源,開始著手古鎮群的修復,經過幾年的艱辛探索,終於實現了古鎮群復興的完美蝶變,衰敗的古鎮群再次煥發出青春活力。

  2.契機:現於“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引領

  望城區坐擁湘江岸線長達35公裡,居長沙城區之首。不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常年春夏之交頻繁發生洪災,望城人民的很多精力都放在防汛、抗洪搶險上,發展只是圍繞“沿路開發、板塊經濟”做文章,無暇顧及甚至忽略了湘江兩岸古鎮群這一瑰寶,古鎮群的復興壓根兒沒有提上議事日程。

  隨著2007年12月國務院批准長株潭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南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夢想為世人所矚目,這為古鎮群的復興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望城作為長株潭生態保持最好的新城區,建設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可謂得天獨厚。為了及時呼應“試驗區”的新要求,更好地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望城區委、區政府綜合考慮都市區、中心鎮、村莊的區位、資源、經濟、潛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而突破點就是讓古鎮群煥發生機,於是及時調整原來的發展思路,將城鎮化戰略布局由“一江兩岸”拓展為“一江兩岸四鎮(靖港、喬口、銅官、新康)”,以實施錯位互補發展,著力打造體現兩型社會要求和生態文明夢想的望城古鎮群落。

  3.過程:始於修復有“小漢口”之稱的靖港古鎮的示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望城古鎮群的復興最初是從靖港古鎮開始的。靖港古鎮位於望城區西北,東瀕湘江,與銅官鎮隔江相望,南臨老沩水,西與格塘接壤,北面毗鄰喬口鎮,因唐代李靖將軍在此討伐蕭銑穩定了大唐帝國的南疆主權而得名。近代因曾國藩與太平軍曾在此發生“靖港水戰”,而使靖港名聲大噪。靖港可謂成也水運,衰也水運,到二十世紀末期靖港已經成為被人遺忘的破敗小鎮。面對要不要修復靖港的種種議論,決策者們力排眾議,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依照“大保護、大利用、修舊如舊”的理念,決定對靖港古鎮進行大膽的修復開發,勇做古鎮群復興工作的“吃螃蟹者”。2008年7月,在本級財力極其緊張的情況下,籌資5000萬元作為引導資金,正式在靖港啟動古鎮的保護性開發。事實勝於雄辯。僅僅1年2個月時間,靖港古鎮就由一個破敗不堪的湖區小鎮,一躍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目前,靖港古鎮已然成為烘托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閃亮名片和游客雲集的訪古休閒勝地。相應地靖港古鎮的房屋、門面極速增值,價格暴漲,景區內居民僅靠出售芝麻茶、甜酒、紀念品等,每戶每年純收入就可達近10萬元。

  在靖港復興的示范帶動下,望城區委、區政府又乘勢修復了喬口漁都、銅官陶城、新康戲鄉。目前,“到靖港尋古,到喬口吃魚,到銅官玩陶,到新康看戲”,已經成為長沙最響亮的口號,也成為“環湘江生態旅游圈”最吸引人的旅游路線圖。望城沿江古鎮群真正走上了復興之路。

  望城古鎮群的復興奧秘

  放眼各地的城鎮化進程,不少地方的所謂新城鎮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而且破壞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令人深感憂慮。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辯證關系,是一個需要運用哲學智慧的重大問題。望城古鎮群的復興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1.創新理念:望城古鎮群復興的思想奧秘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一新,天寬地闊。望城區委書記譚小平經常提到的 “四個越”,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久遠的就越是新鮮的;越是特色的就越是大眾的;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現代的。”可謂揭開了望城古鎮群復興的神秘面紗,讓人耳目一新,也讓人豁然開朗。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望城古鎮群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建築藝術,體現了江南古鎮的一切民族和文化特征,正是這種民族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一飽眼福。2012年9月,中國(望城)第四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節舉行,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駐華使節團授予望城“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中國優秀鄉村旅游目的地”,共同倡議在望城成立“世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城市聯盟”,並推舉望城成為“世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論壇”的永久舉辦地。

  “越是久遠的就越是新鮮的。”通過對以靖港、銅官、喬口、新康為代表的望城古鎮群的保護性開發,隨處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遺跡。當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現代都市中來來往往的游客,在對年代久遠古鎮的撫摸凝視中,仿佛穿越歷史時空,回味古人在這片熱土上的昔日生活場景,既充滿好奇,又感到新鮮。

  “越是特色的就越是大眾的。”大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古鎮的修復一定要突出城鎮特色,避免城鎮建設的同質化,這就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錯位發展、競合發展。只有保持古鎮鮮明的特色,才有吸引游客的無窮魅力。望城古鎮群的復興就是實行的分類指導、“一鎮一特”、錯位發展的政策,望城古鎮群中的每一個鎮都是唯一的、異質的、獨特的。

  “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現代的。”工業文明初期,人們對大自然加大了開發力度,取得了豐碩的物質成果,人們對大自然的征服與駕馭可謂信心滿滿。然而當人們陶醉於對大自然征服的時候,被破壞的大自然卻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報復。痛定思痛,現代人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生態的理念應運而生,生態文明已然成為現代人不懈追求的目標。望城古鎮群在保護性開發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生態的保護,使生態成為古鎮群的最大亮點,成為望城區的現代名片。

  由於秉承“四個越”的發展理念,望城區在古鎮群復興的過程中走出了以往“破舊立新”的舊模式,正確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探索出了望城古鎮群保護性開發的新思路。

  2.抓住靈魂:望城古城鎮群復興的文化奧秘

  昔日輝煌的望城古鎮群,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復興古鎮群的關鍵,就是要抓住古鎮群的文化靈魂,挖掘古鎮群的文化底蘊,打好古鎮群的文化品牌。

  靖港的修復開發突出一個“古”字,通過發掘靖港古鎮的明清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到靖港尋古”。靖港原名蘆江,又名沩港,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為境內第一繁榮集鎮,有“小漢口”之稱,當時流傳著一句俗語“船到靖港口,順風也不走”,足見其盛。靖港古鎮的復興主要圍繞“尋古”作文章。古鎮主街區現保存8街4巷7碼頭,有民居1008棟,建築面積22607平方米,木結構建築占所有建築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多為距今600余年的明代建築,一部分建於清代,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水鄉風格建築群。其核心區有長1.75公裡的麻石步行街,沿街古建築人家延續著千百年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2009年9月25日,通過修繕後的靖港古鎮重新開街,曾國藩迎戰太平軍的古戰場遺址、白色恐怖時期湖南省委舊址、“革命母親”陶承故居、聚集商賈旅人的寧鄉會館八元堂、中晚清青樓建築宏泰坊、祭祀農民起義將領楊幺的楊泗廟以及麻石街、古建築、老店鋪、名作坊、烏篷船等基本恢復原貌,居民紛紛回歸,商戶商鋪林立,古色古香的靖港重新恢復了昔日的繁華,也重新進入游人的視野。

  喬口的修復開發突出一個“漁”字,通過發掘喬口古鎮的漁獵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到喬口吃魚”。漁獵文化,是喬口的主要文化內涵。從團頭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中出土的漁獵工具,就足以說明喬口的漁業生產歷史悠久。清代著名詩人胡光泮在《泊舟喬口》中生動描繪了喬口漁鄉的情景:“畫閣聞遙吹,帆停一水澄。村霜鳴宿犬,漁火上秋燈。”昔日喬口,抬頭可仰望藍天白雲,側身可傾聽漁歌互答,悠久的漁獵文明,形成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喬口在發掘漁獵文化的基礎上,圍繞“水景、水樂、水產”做好“三水”文章,打響了“喬口漁都”的名片。今天的喬口,已經成為長沙百裡水產走廊核心示范區,湖南魚類遺傳孵化育種中心、長沙市魚類疾病遠端在線診斷中心,都設在喬口。“到喬口吃魚”,已成為喬口吸引八方游客的金字招牌。

  銅官的修復開發突出一個“陶”字,通過發掘銅官古鎮的陶藝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到銅官玩陶”。銅官的制陶歷史悠久,從唐代開始制陶一直延續至今,其產品在海內外久負盛名,素與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廣東石灣、山東淄博並稱全國“五大陶都”。據考證,早在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銅官鎮及其東南瓦渣坪就已經形成成百上千的生產窯場(即長沙銅官窯),並首創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藝,既有青瓷,又有白瓷,從而打破了當時中國陶瓷長期以來形成的“南青北白”格局,開創了後世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為了使“千年陶都”煥發青春活力,同年12月,望城區確定對銅官古鎮重點恢復“一橋、兩街、三景、多窯多坊”。 2012年6月5日,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第十一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選手、25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偕夫人先後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國陶瓷歷史,領略璀璨的長沙窯陶瓷文化。

  新康的修復開發突出一個“戲”字,通過發掘新康古鎮的戲曲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到新康看戲”。新康鄉人文荟萃,文化活動十分豐富。僅有記載的佛教文化勝地就達10余處,廟會文化尤盛,廟會上男女老少趕廟會、看廟戲,是名副其實的“戲窩子”。以洪山寺為例,每年廟會由七月中旬唱到八月中旬,歷時一個月,廟會期間周圍鄉鎮戲迷都來看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備受觀眾青睐的《洪蘭桂打酒》是花鼓戲中唯一以真人為原型創作的經典劇目,其發生地就在新康老街。依托源遠流長的花鼓戲、湘劇、皮影戲等文化,新康鄉注重弘揚“戲”文化,做足“戲”文章,打造“新康戲鄉”。

  3.形成產業:望城古鎮群復興的活力奧秘

  望城古鎮群復興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來參觀的人感受古城鎮的歷史、文化、美景,讓當地人民從古鎮保護性開發中得到實惠。但怎樣才能避免古鎮群成為人造“鬼城”?怎樣才能使古鎮群的復興保持生機活力?關鍵是要有產業的支撐。因地制宜規劃發展古鎮街區的特色產業,是恢復古鎮活力、造福古鎮人民的必由之路。

  靖港古鎮注重發展旅游產業。按照將靖港古鎮打造成長沙乃至湖南省旅游休閒目的地的目標,望城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詳細的靖港古鎮整體規劃方案,出台了項目引進優惠政策,不斷優化投資興業環境,積極培育本地特色產業,鼓勵手工秤、木器行、鐵鋪、釀酒坊、靖港布鞋、靖港香干等傳統手工藝的發展。2011年又成功引進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靖港古鎮,使靖港古鎮旅游項目的保護開發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前景極其可觀。

  喬口古鎮注重發展三大產業。近幾年來,喬口鎮以建設“秀美的水鄉古鎮、繁榮的商貿名鎮、宜居的風情小鎮”為目標,積極打造“喬口漁都”,十分注重三大產業的發展:一是發展現代農業;二是發展商貿旅游業;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目前,這三大產業的發展都已經初具規模,呈現出勃勃生機。

  銅官古鎮致力於復興陶瓷產業。2010年,長沙銅官窯陶瓷燒制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依托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銅官鎮積極推進陶藝精品一條街建設,促進了傳統陶瓷產業的發展和本地居民的就業,目前該鎮已有國家級陶藝大師1人,省級陶藝大師10人,手工陶藝作坊12家。與此同時,銅官古鎮還依托其北面的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使陶瓷產業更加充滿生機活力。

  新康古鎮致力於發展現代休閒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這些年來,新康鎮注意打造三大產業:一是戲曲產業,使戲曲成為新康的閃亮名片;二是打造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和各種體驗活動;三是打造“酒”產業。通過引進小型手工作坊式釀酒的行家,以最古老、淳樸的方式展示釀酒流程,推動新康酒文化的新發展,真正實現“以戲為媒、以酒會友”的戲鄉路子,盡力打造“酒都戲鄉,醉美新康”的旅游文化品牌。

  望城古鎮群復興的啟示

  望城古鎮群的復興,走出了一條具有望城氣派、望城特色的以古鎮保護性開發為抓手進而帶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成功路子。這條復興之路,對於如何推進湖南乃至全國的城鄉一體化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1.要堅持統一規劃與突出特色相互協調

  望城區委、區政府堅持規劃先行,圍繞加快推進“四化兩型”的要求,理順了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各項規劃編制的內容和重點,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規劃統一起來,建立了一體化的規劃管理體制,形成了全區各項規劃建設的“一盤棋”。望城古鎮群復興只是望城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其復興的規劃要服從全區的統一規劃要求。

  目前,望城區開啟了建設“公園式城區”的夢想,用望城區委書記譚小平的話說,就是“要把望城全域作為一個大公園、大花園、大觀園來建設、管理和經營”。望城古鎮群的復興必須符合全區“公園式城區”規劃的總要求,必須遵循望城區出台的《關於建設現代化公園式城區的實施意見》。從古鎮群復興所帶來的喜人變化來看,每一個復興的小城鎮都是一個公園式的風情小鎮,有道是“身在公園,不辨城鄉”,完全符合“公園式城區”的基本要求,實現了特色發展。

  2.要堅持文化挖掘和旅游帶動相互結合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文化古跡和文化遺存是一個地方的獨特名片。望城古鎮群落之所以能奇跡般復興,煥發青春活力,原因就在於做好了古鎮文化這篇大文章。通過對望城古鎮的文化遺存進行整理和修繕,充分發掘其文化內涵,釋放古鎮獨特的文化魅力,形成了國內外少見的湘江兩岸文化古鎮群落。

  望城區嚴格對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堅持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文化發掘與風貌塑造並重的原則,始終堅持用最高的標准,依照“大保護、大利用、修舊如舊”的思路對古鎮進行修復開發,加強對建築遺跡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比如,靖港的保護性開發,主要就是通過重點修繕和恢復一批明清古建築群、老字號品牌店等具體措施,使得靖港古鎮成為長沙地區唯一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古鎮。挖掘古鎮歷史文化,既增強了當地的文化氣息,提升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又成為吸引八方游客的“殺手锏”。因此,努力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效結合,是望城古鎮群復興最深刻的啟示。

  3.要堅持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望城區的夢想,就是把全區打造成為一個“公園式城區”,讓望城呈現出“步步為景、處處皆畫”的美麗景象,成為國家級的城市生態區。始終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是望城古鎮群復興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望城古鎮群在實現復興的過程中,注重在發展中加強生態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經濟繁榮、生態和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進喬口漁都,團頭湖、柳林湖、天井湖、青草湖溝渠相連,公路互通,道旁綠樹成蔭,喬口成為“長沙市最美鄉村”、“長沙市生態環保建設示范鎮”。靖港古鎮在開發過程中,非常注意保護當地生態,實現了悠久的古文化與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正是這種完美結合,成為吸引游客的直接原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