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雲寺位於海澱區香山東麓。始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後裔阿勒彌(又說阿裡吉)捨宅為寺,初名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擴建改庵為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修整和擴建,興建了金剛寶座塔、行宮和羅漢堂等。
寺院占地4萬余平方米,坐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有六層院落,逐進而高。雄偉的殿堂層層迭起,肅穆莊嚴;滿山松柏參天,濃蔭蔽日。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建築布置分三路:進外山門,中路中軸線有內山門、天王殿、正殿、菩薩殿、後殿、金剛寶座塔;南路主要建築是羅漢堂;北路有水泉院。山門外石橋前有石獅一對,雕琢精細,形態威猛,據傳為明代遺物。

南跨院的羅漢堂是仿杭州淨慈寺而建,堂內有木質漆金羅漢500尊,還有神像7尊和梁上濟公的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羅漢堂北為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此。1929年5月靈柩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1954年對這座殿進行大整修,辟為孫中山紀念堂,有孫中山的漢白玉雕像。
北跨院即北京八大水院之一的水泉院,是寺內風景最幽靜處也是避暑勝地。巖壁下一泉為卓錫泉,明代即聞名於京城。清泉從山石中流出,淙淙有聲。池上有橋,池畔有亭。院中山石迭嶂,松柏蒼郁,環境幽美,是北京現存最古老、最精美的一處寺廟園林。

金剛寶座塔在中路的最後面,位於全寺的最高處。金剛寶座塔通高34.7米,下部砌兩層虎皮石基座,其上建塔。塔全部用華麗的漢白玉砌成,分上下兩部分。下為金剛寶座,正面正中開券洞,孫中山的衣冠即封葬於此。循石階登上塔座,出口處置一方亭,左右各有一圓形喇嘛塔,後為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中央為主塔,四隅各建子塔。整個金剛寶座塔滿布雕刻精美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鳳獅象和雲紋梵花等,依西藏傳統形式雕刻,是乾隆年間的石雕精品。
碧雲寺,山水清幽、林木蔥郁、建築宏麗華美,為北京西山諸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