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二裡頭遺址考古發現:中國人真是“龍的傳人”

二裡頭遺址考古發現:中國人真是“龍的傳人”

日期:2016/12/13 23:14: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摘自《華夏生死書》,鳳凰書品編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有刪節

二裡頭遺址綠松石龍

    中國人真是“龍的傳人”?“龍”是曾經滅絕的遠古神獸,還是先人們創造出來的圖騰形象?堯舜禹時代到底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存在過的鮮活歷史?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搖籃?中華大地燦爛悠久的文明誕生在出土了大量甲骨文的殷墟?在“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廣博深邃、容納百川,綿延數千年而薪火不絕、歷久彌新?本書即是梳理中華中心文明和邊緣文明起落跌宕的真相,探索華夏文明常開不敗的文化密碼。

    二十世紀中葉,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根據《竹書紀年》中的傳說和《史記》的記載,將夏代列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然而,由於沒有歷史的考據,夏王朝究竟是否存在,學術界仍存有諸多質疑的聲音。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在河南偃師境內洛水南岸的二裡頭村南,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古代遺跡,並將其定名為二裡頭遺址。二裡頭遺址的發現,能否為夏王朝的存在提供讓人信服的考古學證據呢?

    王巍:二裡頭遺址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規模巨大,大概不少於400萬平方米;第二,發現多座宮殿、高等級墓葬、青銅爵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等最早的青銅容器,甚至是最早的道路車轍,從而用車的痕跡證明了這個遺址不是一般的等級。

    王魯湘:不是一般聚落。

    王巍:對,因為它規模大,人口多,而且它有一些高等級遺跡,比如建築、精美的手工業制品等,由此我們認為它很可能是一個都城。

    在二裡頭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根據考證,這些精美的青銅器以及裝飾品正是在這裡制作完成的。從這些只有高級權貴階層才可以使用的器物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分化非常明顯。經分析,史學家們認為這座城池存在年代應該是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那麼,它會是夏朝的一個都城嗎?

    王巍:考古學界原來認為二裡頭遺址就是夏代的都城,因為它比商代最早的都城要早,但這次探源工程的年代學研究使這個認識受到了動搖。我們原來認為二裡頭遺址應該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或公元前1600年,但由我們這次的年代測定看,二裡頭遺址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而公元前1750年無論如何也到不了夏朝的初年,所以它僅僅相當於夏代後半期的一個都城。

    王魯湘:跨夏到早商。

    王巍:就是這樣一個都城。現在二裡頭遺址因為缺乏文字資料,所以還不好確定,但是越來越多的遺跡證明,它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都城。

    探源工程目前在二裡頭發現遺跡170多處,這一數量已是早年探測結果的三倍。更加令人激動的是,考古隊員在這裡確定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城。宮城總面積達十萬平方米,周圍有寬10米到20米的道路環繞著,城門處修有門樓,內部修建了眾多四合院結構的宮殿建築,東西廂房對稱設計,院落前後相連,逐層遞進。

    王巍:二裡頭的這些發現讓我很吃驚。我在1996年到1998年帶隊在二裡頭附近的偃師商城進行挖掘時,已經可以將宮城上溯到商代前期,但是沒想到在夏王朝時期已經有了這樣的宮城。這些中軸線的理念,包括左右對稱、前前後後的遞進院落,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宮殿制度的典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紫禁城,那就是一個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宮殿。

    王魯湘:多進院落,然後是宮城、都城、皇城,多層圍合。

    王巍:對。夏代的後期已經有這種理念了。

    王魯湘:也就是說,這種關於都城的建築理念和制度形式在夏王朝的後期已經確定下來了,而且一直為以後歷代王朝所沿用。

    王巍: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夏王朝,至少是二裡頭遺址所代表的形態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形態。而這個國家又位於傳說或文獻記載中夏的中心區域,其年代又緊接著商之前,所以這個國家除了是夏朝還能是哪個別的國家或朝代呢?我們當時還發現了數座貴族墓葬,其中的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珍貴的綠松石龍。它的長度有64厘米,大概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鑲嵌。制作這個龍,先要用大大小小的綠松石塊磨成小薄片,再進行鑲嵌,這個工藝是很復雜的,我們估計它是在宮城南邊的綠松石作坊裡做的。

    王魯湘:綠松石的顏色很漂亮,所以在當時它比玉器還受人歡迎。

    王巍:它的檔次很高,起碼在二裡頭這個時期,綠松石是最好的東西了。

    龍的出現,再度證明了二裡頭的特殊地位,但是,能否將二裡頭遺址確定為夏王朝的所在地,到目前為止依舊是個難題。

    王巍:考古學最重實證,只要沒有出現關於夏的實證材料,比如說文字資料,就不能說二裡頭是夏王朝的所在地。所以,我們很希望什麼時候能在某一個宮殿裡面發現一些確證性的東西。像在陝西的周原,就是周人的老家,發現了甲骨文,因為有甲骨確定那是周,所以我們相信。

    王魯湘:夏朝的可能是沒挖到。

    王巍:我們相信夏這個時期肯定有文字。為什麼呢?因為在河南舞陽有一個賈湖遺址 ,它是一個距今八千年的史前村落。我們在這個村落的墓葬裡面發現了很特別的龜殼——烏龜的腹甲上所刻畫的符號非常令人吃驚,比如有“曰”字、有 “目”字。這跟商代的甲骨文造型特別像,如果不告訴大家這是哪個遺址出土的,很多人可能一看就認為是殷墟的,實際上這些是八千年前的。

    王魯湘:這比殷墟的甲骨文字早了五千年。

    王巍:所以我們現在隱隱感覺,殷墟的甲骨文一定有一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它到商代晚期已經相當發達了。現在不僅僅是夏有沒有文字的問題,而是說文字的起源可能會更早,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記載更早文字的線索。應該說賈湖遺址給了我們一個提示:要到更早時期的遺存中去尋找。

    浩浩蕩蕩的尋夏之旅在二裡頭遺址的逐步發掘中顯露出來,夏王朝的存在已是毋庸置疑。司馬遷的記錄,再次與現實奇跡般地吻合在一起。於是,當歷史無法回避地繼續向前推進時,人們開始盯著《史記》裡的上古傳說,期盼著有一天堯舜禹時代也被認定是曾經的真實存在,禅讓、治水的傳說可以如夏商一樣在考古研究的領域裡找到有力的佐證。

    王巍:文獻記載堯舜禹時期洪水滔天,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我們確實發現,堯舜禹這個時期,即距今4300年到4000年,黃河流域確實有這種氣候異常的現象。舉一個例子,河南新密有一個新砦遺址 ,它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也是夏代的中期,比二裡頭早一點。現在該遺址附近有一條河叫雙洎河,其河床高度距離遺址約25米。但是我們發現,在遺址的這個高度上曾經有洪水泛濫的跡象,這就說明洪水曾高達25米,把當時的遺址都淹沒了。

    王魯湘:古書記載洪水到來的時候“懷山襄陵”,剛才說的二十多米高的洪水差不多就是“懷山襄陵”了。

    王巍:是的,這是考古學上的一個證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