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也曾商賈雲集,也曾金戈鐵馬

也曾商賈雲集,也曾金戈鐵馬

日期:2016/12/13 20:13:4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走進柘皋古鎮

柘皋古街,生活在李鴻章當鋪裡的住戶正在灶台旁准備午飯。
 

一位老人在廢棄的老碼頭上腌白菜。

  

    出了合肥市區,翻過肥東縣最高山桴槎山,再往東南方向繼續走十公裡的路程,這裡就是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柘皋。柘皋有多老?在公元前成書的《春秋》當中就有它的記載,而在郡縣制盛行的漢代,柘皋就已被設置成縣。柘皋曾經商業繁忙,柘皋也曾金戈鐵馬……對於柘皋,你了解多少?跟晨報記者一起走進柘皋吧。

    從柘皋河到長江

    曾經的黃金水道現在安靜了

    說到柘皋,就要說到柘皋河。柘皋河發源於肥東境內的桴槎山東麓,然後向南延伸從柘皋穿境而過,往南20多公裡匯入巢湖。如果通過巢湖,繼續往南越過30多公裡長的裕溪河就可通往長江。柘皋河——巢湖——裕溪河——長江,對於老柘皋人來說,這是一條“黃金水道”,他們通過這條黃金水道通江達海。

    柘皋鎮文化站的高站長告訴記者,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條黃金水道使古鎮生機勃勃。當時,肥東乃至整個合肥地區盛產的大米和棉花等農作物都要匯聚到柘皋鎮,在柘皋鎮的碼頭進行中轉,運往長江沿岸的各個城市。返回的船只會帶回一些生活日用品與人們交換。柘皋,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就是一個貿易集散中心的代名詞。

    有黃金水道流經的柘皋一直很繁忙。高站長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他至今還能記得當時柘皋鎮貿易繁華的景象,“忙的時候船多得都看不見河面。”

    不過,在陸上交通飛速發展的今天,肥東那邊的居民已經不用通過黃金水道進行貿易,柘皋河上繁忙的景象正逐漸消失。如今,柘皋河上的船只也越來越少,只有柘皋鎮圩區的幾十個自然村的居民還會乘坐小船到柘皋來趕集。鎮上居民介紹,小船在柘皋和圩區每天僅僅往返一次。

    少了來往的船只,古鎮在柘皋河上的三個碼頭泊位也清閒了不少。因為常年不再使用,無人打理的碼頭年久失修。如今,在每個泊位旁邊的小房子上,你都可以看到當地海事所寫的“碼頭年久失修,禁止行人車輛靠近”提示。

    安靜的柘皋河,不再忙碌的碼頭,這裡現在成了垂釣者的樂園。

    老街與老字號

    這裡有李鴻章當鋪“旗艦店”

    柘皋鎮的老街跟柘皋河平行,不過現在的老街只剩下短短一截。據了解,老街曾是一條2000米的長街。隨著黃金水道上船只的逐漸減少,現在的老街也只剩下短短的200米長。雖然老街不長,但是在當地人的心中,老街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只要外地人來到這裡,他們都會介紹你到老街逛一逛。

    可真走到老街時,你會發現,老街實在是太老了,街上的許多老樓都已被列入危房。在老街南邊的入口處,由柘皋鎮東街居委會寫的一個“此路段有危房,請繞道行走”很是顯眼。在歲月面前,一些老樓都已經破落,許多房屋的主人都已經搬走了。如今,老街裡的人大多是老人。

    老街老,但有看不完的新奇。“胡德成號”、“一大字號”……在老街兩邊的馬頭牆上,各種各樣的老字號還依稀可辨,這些也反映出了當時老街的繁華。雖然老字號早已經關門,但向人詢問老字號以前都是做什麼生意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走在老街當中,讓你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

    老街的年紀有多大,文化站的高站長也說不好。不過看到李鴻章家在老街上開的一間當鋪,你就能想得到老街歷史的悠長。當鋪位於老街正中間,兩層建築,門面都是用青石板建成。

    高站長介紹,當鋪一共有七進的房子,面積比足球場還大,不過直到現在,當鋪只剩下兩進的房子。走進當鋪大門,剩下的兩進房子已經看不見當年的當鋪景象,而後面的五進房子現在也已經倒塌,青磚和橫梁還裸露在外。

    李鴻章家在柘皋鎮開當鋪,這也可以看出當時柘皋鎮貿易的發達和經濟水平。據高站長介紹,李鴻章家開的當鋪在含山縣和合肥市內都有,但是在柘皋鎮的這個是最大的。另外據介紹,柘皋的李鴻章當鋪當時負責管理其他當鋪,因此這間當鋪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旗艦店”。

    與孔子結緣

    “欲速則不達”與“曬書坡”

    柘皋有多老?在公元前成書的《春秋》當中就有它的記載,而在郡縣制盛行的漢代,柘皋就已被設置成縣。在記者問起柘皋的歷史演化時,文化站的高站長感覺有些頭痛,因為柘皋的歷史太厚重,讓他一時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除去上文說的柘皋在經濟上所占據的重要位置,軍事上,柘皋在歷史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曾在這裡大會諸侯,因此這裡又被稱作“會吳城”。在三國時期,曹操曾在此屯兵,至今還在柘皋流傳“九步三眼井”的說法,可以看出當時屯兵之多。而在宋代,宋金曾在此進行了“柘皋大戰”,並由此簽訂了“紹興和議”。

    而在文化上,柘皋也有許多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的傳說。據介紹,在周游列國時,孔子曾准備在柘皋講學。可當孔子與弟子一起坐車來到柘皋時,遇到了一群在路上玩泥巴壘城游戲的小孩。孔子請小孩讓路,但是遭到了小孩的拒絕,拒絕的理由是“應當是車讓城,而不是城讓車”。這讓孔子目瞪口呆,認為柘皋這裡連孩子都這麼聰明,在此講學純屬徒勞。

    據說,子曰“欲速則不達”也與柘皋有關。那是當孔子准備乘船離開柘皋准備去巢城時,他問船夫何時能抵達目的地,船夫告訴他如果快的話當天能抵達,孔子遂立馬登船,可由於太著急,孔子跌入水中。爬上岸來,孔子感歎“欲速則不達”。

    在柘皋境內,有一個最高的山坡,其名為“曬書坡”。關於曬書坡的來歷,據說,這也與孔子的落水有關。因為跌落河中,孔子隨身攜帶的書籍也被浸濕。這些書籍曬在柘皋的一個山坡上,曬書坡就是這樣來的。

    采寫:晨報記者 廖路 攝影:見習記者 張昕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