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激活“古”資源 古鎮煥新顏

激活“古”資源 古鎮煥新顏

日期:2016/12/13 18:53: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本報記者羅娟娟 何碧帆

見習記者黃焱

特約記者翁尚華

梅縣區松口鎮建制早於梅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也是梅州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經之地,更因地處水陸要塞而成為昔日粵東商貿重鎮。近日,本報鎮村行記者走進“自古不認州”的松口鎮,探訪這座千年古鎮以“古”為“韻”、以“史”為“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以古為韻

大項目激活“古”資源

走進正在修葺的松口古街,歷史的厚重感隨處可觸:重新修整、即將對外開放的松江大酒店依舊是整條古街最為“搶眼”的建築,正在復建的火船碼頭逐漸顯現出原貌,街道兩旁經過修復的商鋪開始營業。“古街修繕後,環境好了很多,很多原來空置的房子、店鋪都重新有人居住、經營。”在松江大酒店旁開松口特產“企爐餅”店的老板告訴記者,這條老街以前經常遭遇水浸,大多數居民搬出去後,整條街道顯得很破敗。現在經過修整,街道重新有了人氣,不少人很樂意住在這樣古色古香的建築中。

“松口鎮有千年歷史,有豐厚客僑文化,遺存了大量古建築、古街區、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松口古街也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古’資源豐富。”松口鎮黨委書記章廣潤介紹說,只有激活這些“古”資源,才能讓松口變成有個性的城鎮。為此,該鎮引進企業投入9億多元對該鎮古街、古建築、古碼頭進行修繕開發。近日,梅縣區和市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10億元的松口古鎮保護性開發項目,對松口古街連片的古建築進行保護開發。如今,圍繞“南洋古道·千年古鎮”的開發建設,該鎮逐步完善移民廣場配套設施,興建“共和世嘉”特色餐廳,推進投資802萬元的中山公園升級改造。隨著古街、古建築、碼頭和商鋪的修復,松口古鎮將被打造成廣東的“鳳凰古城”,成為梅州旅游的又一新秀。

以史為魂

國字號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松口是梅州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經之道,在船上望著松口元魁塔緩緩從眼中消失,是很多南洋客家人對故鄉最後的印象。日前,記者來到元魁塔所在的“中國傳統村落”銅琶村走訪發現,讓該村跻身“中國傳統村落”的不僅是元魁塔,還有隨處可見的古民居、古井。而銅琶村不過是該鎮打響“國”字號的其中一顆棋子,如今,該鎮的南下、梅教、大黃、小黃村也正在積極申報“中國傳統村落”,近日這4個村被評為“廣東省傳統村落”。相信不久的將來,松口將有更多的古資源被冠以“國”字號,成為古鎮發展的新名片。

“我們把傳統村落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探索一條有產業支撐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章廣潤介紹說。記者在大黃村發現,時值蜜柚采摘時節,每個周末都有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而剛剛修繕完畢的丘哲故居,中西合璧的建築也讓游客大贊。去年以來,該鎮在掛鉤單位的支持下,積極統籌謀劃山、水、田、林、路、房等綜合改造,投入6000多萬元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美化、綠化、亮化、淨化行動,建成“元成荘”農家樂和“善慶廬”客家風情客棧。建成橫西村休閒運動廣場、臨江水景碼頭,完成環湖綠道主體工程建設,打造橫西村“葉劍英元帥童年轶事館”“孔聖棚私塾”革命歷史教育基地和“葉父坊”,激活鄉村歷史資源,讓歷史文化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利刃”。

數說松口: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松口圩鎮由1.5平方公裡擴展到現在5平方公裡,未來一段時期,規劃面積將擴展至12平方公裡,除了1.2平方公裡的老街區,該鎮還形成了1.5平方公裡的繁榮商埠,鎮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今年1至7月,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2.84億元,比增21.5%;完成工商稅收1048.34萬元,比增223.41%。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