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雄偉,每座寺院都記載著一段輝煌而又坎坷的歷史,一個耐人尋味的離奇故事。不知道為什麼,我惟獨對後藏的夏魯寺懷著終生的眷戀,以極大的磁場誘惑著我,似乎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在告別西藏的時候,我再次專程拜訪了夏魯寺。

西藏寺院的地址大都選擇在著名大山的險峻山坡上,因為古代一座大的寺廟就是一個地區或一個部落群體的政治軍事中心,既需要借助大山增添寺廟的靈氣,又可依憑險峻的地勢防衛敵人的侵犯。夏魯寺卻反其道而行之,建築在日喀則以西、年楚河南岸與霞曲河交匯的廣闊平原上,既沒有薩迦寺那樣堅固的城堡碉樓,也沒有哲蚌寺那種廣廈三千的宏偉氣勢,而以幽雅的環境和特有的建築藝術引人注目。這裡林木蔥茏,良田萬頃,雖然少了一點軍事上的優勢,卻是一個修行讀書的好地方。看來當初創建寺廟的高僧對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佛教理念極其自信,並不想依賴武力來征服人心。

推薦閱讀:
南方絲路上的古驿站:上裡古鎮
“葬在徽州”看徽州風水觀
李根源緣何成文化圈民國“大佬”
晉城:一村之中就有兩處“國寶”
夏魯寺名字的由來極富情趣,寺院住持羅桑加措先生告訴我,最早的興建者是公元十一世紀一位名叫吉尊·西繞瓊乃的年輕僧人,它在募集資金以後,向正在霞曲河北山坳一座小廟裡修行的師傅請教建寺地址,師傅舉起一副弓箭說:"你看我射出的箭落在哪裡,就在那兒修建寺院,保你吉祥如意。"結果,那支神箭直端端落在山下的萬頃田疇中。西繞瓊乃在一片嫩綠的油菜地裡捧起師傅射出的神箭,心情激動無比,就在這裡建起一座佛教道場,命名為"夏魯寺",意思就是"像嫩綠的油菜苗一樣生意盎然的寺院"。可能確有神靈保佑,夏魯寺果然一天天興旺起來,信徒和商賈同時在寺院周圍聚集,很快發展成雪域高原的十大商業集市之一,一百多年後,元朝皇帝在西藏設立十三個萬戶府分管政教大權,相當於今天地區級行政機構,其中的夏魯萬戶府就設在這裡,與薩迦、乃東等城鎮同享盛名。
公元1329年,年楚河平原遭遇到一場特大山洪的襲擊,夏魯寺及其周圍的民房在洶湧波濤的沖擊下變成一片斷井頹垣。不過,這次真是上蒼眷顧,災禍竟給夏魯寺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當時擔任夏魯寺法台的高僧布頓·仁珠欽大師及時向中央政府報告夏魯寺的災情,並發誓為弘揚佛法而修復和擴建夏魯寺的宏大心願。那時年僅40歲的布頓大師的已經學富五車,名滿衛藏,很得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賞識,極力支持布頓大師重建夏魯寺的宏願,不但送來大批專用於宮室建築的大塊黃磚和綠色琉璃瓦,還派來許多工匠、畫師進藏幫助設計施工。於是在西藏高原上聳立起一座在色彩和形制上都與西藏其他寺廟迥然不同的寺廟建築。收放式的高大紅牆,眾多立柱支撐起來的殿堂和神殿布局是道地的藏式韻味。而斗拱式房梁,琉璃筒瓦覆蓋的歇山式大屋頂,房頂雙流水以及飛檐翹角,又表現出濃厚的中原建築風格,特別是閃閃發光的翠綠色屋頂,屋頂上的瓦飾、獸吻,殿內頂棚彩色缤紛的藻井圖案,則完全是內地皇家建築才有的作派,給人高貴華麗的藝術感受。據說內地送來的大塊方磚和琉璃瓦在長途運輸中損耗很大,已經不敷應用,大部分材料是進藏的漢族工匠利用本地粘土壓模、上釉後燒制而成的。夏魯寺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是漢族和藏族工匠相互切磋,通力合作的智慧結晶,給我們留下一份研究中世紀高原各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
夏魯寺的主體建築是一座有三層樓房高的措欽大殿,包括大經堂、轉經回廊和十多個神殿。大殿坐西朝東,面對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東、南、北、三面被兩層樓房的僧捨和倉庫包圍著,顯得疏密有致。夏魯寺的喇嘛對布頓大師,這位藏傳佛教發展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和兩地文化交流的搭橋人懷著深深的感激和崇敬之情。走進這裡的每個殿堂,我們仿佛都能看到布頓大師的身影,聽到老人喃喃的誦經聲。在措欽大殿正中懸掛著布頓大師端坐法台的巨大唐卡畫像,畫像後面一座做工精細的布頓大師塑像也即將完成,喇嘛們每天都要面對這位老人念誦經文。
誦經堂裡間的神殿供奉著釋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的塑像,左右兩個配殿分別供奉著無量光佛和慈悲觀音的塑像。兩側的殿堂則醒目地存放著布頓大師編修的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古老木刻版本,是夏魯寺的鎮寺之寶。二樓的神殿除了釋迦牟尼及其十六羅漢、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外,最突出的也是布頓大師的塑像及其銅質靈塔。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是格魯派占據統治地位以後增添上去的。而布頓大師的銅像則是大師圓寂不久的同時代作品,他端坐法台,雙手做法印,兩眼炯炯有神,為我們留下一尊這位古代大學問家最真實可靠的形象記錄。
夏魯派在教派林立的西藏興盛的時間十分短暫,甚至史家敘述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中根本沒有夏魯派的名目。但是後人仍然銘記著布頓大師的歷史功績,他用自己卓越的學術貢獻,一絲不苟的學風和人格力量為我們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推薦閱讀:
南方絲路上的古驿站:上裡古鎮
“葬在徽州”看徽州風水觀
李根源緣何成文化圈民國“大佬”
晉城:一村之中就有兩處“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