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裡拉古城大火敲響古城保護警鐘
日期:2016/12/13 18:54:52   編輯:古建築紀錄昨晚當地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解釋獨克宗古城火災規模大原因:古城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易燃燒;城內通道狹窄,大型消防車無法進入受災核心區;當地氣溫較低致消防設施供水水壓不足。(《揚州晚報》 1月12日)香
11日凌晨,雲南香格裡拉古城突發大火。大火發生後,武警官兵和廣大干部群眾迅速投入到救火中,表現出的危難關口一致救火的精神值得贊揚,但古城畢竟在這場大火中遭受磨難損傷“肌體”。據最新消息顯示,此次火災已燒毀房屋100多棟。這樣的大火給古城保護敲響了警鐘:不可再生的古城資源,能經得住幾場大火燒呢?
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始建於唐朝,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經歷歷史滄桑的古城,卻未能逃脫火災的厄運。著實讓人心痛。
香格裡拉古城遭受火災並不是一家之災。2013年3月11日晚8時多,麗江古城巷內發生大火,過火面積2243.46平方米;2013年4月19日,鳳凰古城發生火災;2013年10月,洪江古商城的曾國藩兵服廠旁邊一棟古窨子屋民居突發大火。眾多承載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的古城,就在一場場火災中消逝著歷史的風華與滄桑。
古城是眾多民居承載下的文化綜合體,每一處民居都有一段不可多得、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古建被毀之一炬,不僅對於居住在古建中的居民來說喪失了一個居住之地,對於古城整體而言,又是一項多麼大的損失啊,那些文化又何以加以承載?
由於歷史久遠,古城建築主要是木質結構房屋為主,建築密度大,街巷道路過於狹窄,防火條件極為不利,加之居民防火意識差、私搭亂建現象得不到根治等原因,使得眾多古城始終處於火災隱患包圍之中,一顆“不定時炸彈”早已埋在古城“肌體”裡。
在有關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的描述中有這樣的記錄:到了這裡,石板街上的馬蹄子是放松的,人也是放松的,馬幫們可以住進藏人溫暖的木板房裡,把馬關進牛棚,喝上一碗噴香熱乎的酥油茶,還可以和自己看上的女人嬉笑怒罵。這樣的記錄,不應該成為歷史。在給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記憶時,尤其需要住守在這座城裡的管理者和居民倍加呵護。
古城能否延續歷史生命,免於火災厄運。一方面,需要政府方面加強對古城建築體防火的投入,改造老舊輸電線路,針對老城、古城的特點可以加強滅火器、消防摩托車、小型水罐車等中微小器材設施的配備,加強監管監控,及時發現火情,及時處置。另一方面,更需要防患於未然,加強對居民防火知識的宣傳,提高居民防火的責任感與能力,形成多方共同維護和延續古城生命的共同體。畢竟,古城首先而且從根本上說是古城居民的古城,然後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