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黃橋後退而不休,潛心研究古鎮的歷史文化,出版人物傳記專集《黃橋名人錄》和《丁文江傳》,並主編8期《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林任申為黃橋古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老因病去世後,根據他的遺願,家人將禮金21.2萬捐給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用以獎勵對當地歷史文化研究有重大貢獻的項目或個人。
喚醒千年古鎮文化
林任申出生於1936年,泰興市黃橋鎮人,大學畢業後先後執教於黃橋中學和泰興中學。
黃橋古鎮始建於北宋神宗元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林任申退休後回到黃橋,恰逢老家在搞小城鎮建設。不能眼看著歷史文化漸被湮沒,林任申覺得,自己該為古鎮做點什麼,為後人留點什麼。
1998年,林任申找到本鎮的彭少山、余學斌和丁正祺等文化人商議,成立了民間團體“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此舉很快得到了黃橋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
黃橋人都知道,該鎮宋朝的顧孝子(實名顧昕)是第一個被編入國史的泰興人。對於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不修復其墓碑實在可惜。林任申和幾位老人分頭到民間查詢墓碑石的下落。1999年夏,林老聽說西寺橋村的一條河裡有一塊石碑,隨即趕過去察看,石碑被打撈上來,竟然就是失蹤許久的顧孝子墓碑。
為了尋找刻有長聯的亭柱,林任申多次尋訪,終於在一農戶家裡發現了一根亭柱,已被當作了晾衣服的拴繩柱。不久後在西寺橋村的一廢棄豬捨裡,林任申顧不上髒臭,扒開周圍的亂磚,找到了另一根亭柱。
工作到去世前一天
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丁文江先生是泰興黃橋人,2007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黃橋鎮准備舉行紀念活動。為了紀念丁文江先生,林任申決定編寫《丁文江傳》,為此他專程趕到位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文化博物館,一泡就是近十天。
為了趕時間,林任申每天早晨5點就起床,先翻閱書籍資料,然後動筆寫稿,直到每天晚上10點。夫人丁芷華擔心他身體吃不消,找在泰興文聯工作的兒子林林,要他無論如何抽出時間幫父親的忙。
有了林林的幫忙,林任申的工作輕松了不少,終於在當年3月將此書出版,為當地舉行的紀念丁文江活動獻上一份厚禮。此書分15章,共28萬字,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成為國內繼胡適以後第二個版本的丁文江傳記。
2011年6月,林任申被查出患有肺癌。在接受治療時,他仍不忘手頭的研究工作。今年2月25日,黃橋鎮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將第八期《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樣稿送到林任申床前,請他審定。
此時,老人已經病入膏肓,但大腦十分清醒,仍強撐著從床上坐起來,認真把樣稿看完後,提了幾點意見。見林老身體虛弱,工作人員沒敢多逗留,沒想到第二天噩耗傳來,林老已與世長辭。
家人捐資成立基金會
林任申去世後,鎮上很多居民也趕來吊唁,全鎮花店一時花籃售罄。
林家人辦完喪事後一算,禮金竟達21.2萬元。如何處理這筆禮金,林家人商議後決定,全部捐給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滿足林任申的遺願。
林老的兒子林林說,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經費大多是父親籌集的,經常捉襟見肘。老人生前經常念叨研究會缺錢,希望將來能夠成立個基金會。
3月31日上午,泰興市黃橋鎮專門舉行儀式,由林任申夫人丁芷華向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捐贈21.2萬元。林林說,這筆基金不用於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日常辦公,而是專門獎勵對黃橋歷史文化研究有重大貢獻的項目或個人。 記者 姚翔 通訊員 明生
南京4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