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洛陽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 確保群眾合法利益最大化

洛陽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 確保群眾合法利益最大化

日期:2016/12/13 22:41: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規劃用地1360畝,涉遷居民9000余戶2萬多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城市區規模最大的一次征遷。為讓群眾享受古城保護與整治帶來的實惠,該項目的決策、征遷、安置等各個環節始終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群眾利益,確保群眾的合法利益最大化。

  把征遷“曬”在陽光下

  今年9月9日,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征遷工作啟動,醞釀了多年的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邁開了實質性一步。

  當天6點多,被征遷居民們為了早交房、早計算、早拿到補償,在項目征遷指揮部的小院子裡排起了長隊。

  此次房屋征收補償方式分為貨幣補償和房屋產權調換兩種。其中,貨幣補償包括房屋價值、購房補助、搬遷獎勵、裝飾裝修及附屬物補償、臨時安置費、物業管理費及學生交通補助等近10項內容,被征遷戶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可按時領取租房補貼。

  為讓群眾吃透政策,工作人員利用流動宣傳車把相關信息傳達到各家各戶,並注冊微信公共平台,開通QQ群,隨時和居民互動;對居民的顧慮和疑問,他們“踏破鐵鞋”解疑釋惑,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讓居民順利簽約;丈量工作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用數字說話,絕不含糊。

  家住廣平街的趙素娥老人,和4個子女住在總面積7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裡,工作人員一來,她就大門緊閉。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動遷人員彭文婕主動做她工作,和她談心、聊天,幫忙聯系租房。老人被彭文婕的工作態度打動,主動提出量房簽約。

  截至目前,在居民的大力支持下,整個征遷工作中的私產征遷已完成過半,市屬單位公產征遷也在強力推進。

  告別棚戶區,就近得安置

  現在的老城,胡同狹窄,有的胡同甚至無法錯車;不少房屋年久失修變成危房,讓鄰居提心吊膽;基礎設施落後,很多居民從未享受過暖氣;房屋之間距離很近,不少房間整天見不到陽光……這種典型的棚戶區生活,讓很多老城人享受不到現代化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

  考慮到居民對老城的深厚感情,市委、市政府以安置好群眾為根本立足點,將洛河以北最好的地段作為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的安置用地,就近安置被征遷居民。

  位於金谷園北路與道北三路交會處的北辰·御花園安置小區,與未來的老城區商務中心毗鄰,距火車站只有10分鐘車程;位於九都東路以南、濱河北路以北、緊鄰洛浦公園的中原新城·華林苑安置小區,距原居住地也只有10分鐘車程。兩個安置小區戶型眾多,暖氣、燃氣、地下停車場、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齊全,周邊交通便利。

  該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解釋,因保護和恢復文物古跡要占用一定土地,建廣場、綠地和城牆也要占很多土地,而規劃要求不能建多層建築,所以對現有居民不能回遷,只能選擇就近安置。

  目前,北辰·御花園安置小區的11棟安置房有5棟已封頂,1棟下月封頂,其余5棟近期開工;中原新城·華林苑安置小區也將於近期開工,原則上要確保2015年年底建成並交付使用。

  為獲群眾支持,“跑斷腿,磨破嘴”

  為讓群眾理解、支持項目征遷工作,該項目指揮部動遷人員犧牲雙休日,“跑斷了腿、磨破了嘴”,部分動遷人員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

  東南隅指揮部動遷一組的李達在東和巷入戶調查期間,被戶主家的狗咬傷,他顧不上傷口疼痛,繼續工作。妻子生了孩子,他仍堅守崗位。

  動遷人員張建利家住魏家街21號,也在征遷范圍。9月26日是他獨子的結婚日,新房剛剛裝修布置完畢,但為了給群眾帶好頭,他請來親戚說服母親和妻兒,9月初就搬了家,並租房給兒子辦了婚事。

  家住安樂南街的劉某和郭某兩家共用一道活牆,但因矛盾十幾年沒有說過話。西南隅入戶丈量四組工作人員認真了解了兩戶居民的家庭情況,從化解矛盾入手推進丈量工作,制訂調解方案,並邀請辦事處司法所的專業法律人士多次登門,耐心調解,最後兩家握手言和,丈量工作順利完成。

  古城保護與整治,以民生民意為先。隨著項目的加快推進,古城居民的嶄新生活指日可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