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北京向東:首都副中心落子通州

北京向東:首都副中心落子通州

日期:2016/12/13 23:12:5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京向東:首都副中心落子通州(圖)     作為北京副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化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建設目前正處於從設計規劃邁向實質建設、從地下開發延伸到地上建設、從一點啟動走向多點建設的重要階段。本報資料室/圖

    編者按:東擴南拓,將中心城區的功能和人口轉移出去,北京對此已經提了很多年,也在進行諸多努力和探索,如建設11個新城,建設衛星城。但時至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依然是:中心城區交通擁堵,行車難,上學難,看病難。今天,北京市將通州副中心建設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將副中心的建設首次提上議事日程,讓我們看到了北京解決大城市病的希望。然而,我們也擔心,北京的這個副中心的建設能否真正起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能否真正承接北京中心城區的功能和人口?對於這個副中心的建設,我們將拭目以待。

  北京要在通州建設副中心的消息,讓陳俊十分關注。陳是北京浙江商會副會長,從事商業地產生意。在陳俊看來,通州要建副中心帶來的商業機會可與奧運會相比擬。在未來,估計千億元的投資急需引進社會資本甚至是海外資本。

  陳俊表示,與他類似的地產商正在翹首以盼這個商業機會。

  近日結束的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指出,進一步落實聚焦通州戰略,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區長岳鵬表示,通州作為首都副中心,將全面疏解中心城的功能,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務的配套功能,包括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北京市政府或將搬遷到通州區。另據岳鵬公開表示,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小學、實驗二小、育才學校、府學小學、北京五中等都將在通州建立分校。

  在外界看來,北京東擴的戰略越來越清晰,而“通州戰略”背後也暴露出北京“大城市病”已入膏肓,多個區域專家認為,隨著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加快,北京也將進入多中心時代。

  為何是通州

  從北京的格局來看,目前的幾個郊區,通州的輻射能力最好,與天津以及河北的大廠等地相連,通州對於天津和河北都有輻射作用,是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連接地帶。

  在北京黨代會上,劉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作了題為《全力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奮斗》的報告。其中兩次單獨提到通州發展,即:“加快城市化進程,進一步落實聚焦通州戰略,分類推進重點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盡快發揮新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快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建設,增強對東部發展帶的帶動作用。”

  實際上,通州副中心概念,在7年之前就有動議,但真正進入北京市委報告中,還屬於第一次。

  通州區區委書記王雲峰難以掩飾心中的喜悅,“城市副中心概念首次出現在市委正式報告中,意義非常重大。這不僅對通州,對首都發展也非常重要。城市發展副中心絕不只屬於通州,而是屬於整個首都。”

  何為城市的副中心?

  岳鵬解讀為,可以稱為是城市中心區的補充。“是對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定位的更高要求,最終要形成對中心城在功能上的全面疏解,以解決中心城在發展中面臨的日益顯現的城市空間布局難題,同時為建設世界城市增加新的承載力。”

  北京的正中心一般認為是東三環的國貿CBD和長安街上的西單、東單等。但國貿地區與長安街地帶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僅從國貿一天上百元的停車費就能看出該地區已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承接國貿地區的功能,分流大量人流緩解擁擠的交通壓力正是通州副中心的重要使命。

  “北京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顯然不能通過擴寬幾條路,建幾座橋就能解決的,要真正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建設首都副中心來解決。”通州區相關領導一語道破副中心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所在。

  資料顯示,到2012年,北京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500萬量,2011年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已達2018.6萬人,以過去10年間人口年均增長率3.8%計算,5年後人口將接近2500萬。

  實際上,為了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北京早在2006年,就提出順義、通州、亦莊要成為北京承接中心城區產業和人口轉移的重點建設新城,但這次為何是通州“勝出”?

  通州地處北京市東南部,是首都北京的東大門,乃“千年大運河北首百裡長安街東端”。通州城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裡,是北京市規劃建設規模最大、區位優勢最明顯、基礎設施條件最好的城區。北京提出建設重點新城,將通州作為首選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多個企業界和學界人士看來,通州還有另一層含義:“從北京的格局來看,目前的幾個郊區,通州的輻射能力最好,與天津以及河北的大廠等地相連,通州對於天津和河北都有輻射作用,是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連接地帶。”

  實際上,在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通州新城的建設已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北京市發改委規劃處負責人介紹,北京新城的定位和發展,過去主要依據的是新城的位置和空間。而在“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按照城市功能配置劃分了新城建設的定位和方向。

  “十二五”對通州新城的定位為:“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突出商務、文化、教育、醫療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充分彰顯運河文化及濱水特色,堅持先進理念、技術和標准,將通州新城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上述負責人說,通州與其他幾個綜合新城的定位區別在於,它要“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言下之意,中心城的城市功能通州都將具備,這顯然超過了一座衛星城的定位,而幾乎要與中心城等量齊觀了。

  通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立軍向本報記者透露,為加快落實通州副中心建設,黨代會之後通州區正在研究關於副中心的含義以及功能,未來還將組織專門的研討會。

  北京市政府或搬通州

  這種動遷將涉及上千億元的資金投入,會給北京市政府造成很大的財政壓力,北京市政府應該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甚至是海外資本共同參與動遷一事。

  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北京市政府將搬遷到通州區,但在截稿之時,記者並未從北京市政府獲得確切答復,在區域專家看來,如果此消息確切,這正是通州建設副中心的重要路徑之一。

  在陳俊看來,國家行政機關有強大的聚集效應,行政中心會帶來區域價值的變化,行政部門搬遷可盤活遷入地土地資產、提升土地價值。

  陳十分關注北京市政府搬遷一事,“如果市政府能搬遷到通州,通州將是一次騰飛的質變,道路會拓寬至少兩個車道,各種配套會更完善。”陳俊認為,這種動遷將帶來上千億元的資金投入,會給北京市政府造成很大的財政壓力,他呼吁,北京市政府應該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甚至是海外資本共同參與副中心的建設。

  對於通州下一步應該如何承擔其副中心的職能,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上升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位置,意味著通州新城的規劃、投資和建設的主體將發生改變,從以區為主體到以北京為主體,也就是說通州建設成為北京市的重點,有利於各種政策向通州傾斜。

  但他同時建議:第一,應該把建設通州城市副中心的主體明確為北京市政府,在市政府層面要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建設。第二,需要做全面有前瞻性的規劃,包括產業和人口要有一個目標。第三,要把這些規劃落實到實處,把它具體化。這樣才能增強對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

  “北京市政府完全可以考慮將部分行政職能部門搬到通州去,這對於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會是重要的引擎。我國其他地方政府有過這樣成功的案例,比如南昌。”肖金成說。

  2001年12月28日,南昌市委市政府率先搬遷至紅谷灘,當時除了“四大家”辦公大樓,周邊光禿禿,成為不折不扣的“村中城”。而今,江西省部分省直機關也已搬遷至此,江西省委省政府也將搬遷到這裡,目前正在進行征地工作。隨著省市行政部門的搬遷,南昌市老城區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得到很大的緩解,而紅谷灘也從一片荒灘變身為“五髒俱全”的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

  北京進入多中心時代

  從倫敦、紐約、東京等世界主要國際城市發展來看,都是一主多副的格局。北京未來應該不止一個城市副中心。

  對於北京來說,是否只有通州一個副中心就夠了呢?

  對此問題,通州區委書記王雲峰表示,從倫敦、紐約、東京等世界主要國際城市發展來看,都是一主多副的格局。北京未來應該不止一個城市副中心。

  而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趙弘看來,目前制約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有很多矛盾,首先就是“單中心”格局,他指出,一個世界城市應該有很強大的全球資源配制能力。這些功能不能僅僅依靠城市中心城區來承擔,需要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區域來實現。

  事實上,世界大部分大都市都經歷了由單中心到多中心格局的演變歷程。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衛星城、新城、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的概念。

  而大部分衛星城在分散中心城市人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分散產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出現了在衛星城居住、在中心城區工作所導致的潮汐式交通現象。

  但對於北京來說,這次提出的首都副中心概念遠非普通的衛星城或是新城。意義更深遠。

  新城的概念是在總結衛星城發展模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城是一個職能健全的獨立性城市,居住與產業功能相對協調。北京市在2004版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11個新城的思路,雖然在11個新城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通州、亦莊、順義三個重點新城,但是新城數量眾多,而且新城目前在發展水平、對高端資源的吸引能力等方面,都與中心城區差距過大,所以在促進中心城區人口和職能疏解方面的作用尚未體現出來。

  城市副中心是一個相對於城市主中心的概念。與新城相比,地位層級比新城要高,承擔了城市的諸多高端職能,對於產業和要素的吸引力也更強,在疏解主中心人口和產業方面的作用也更突出。東京、倫敦、巴黎等國際大城市都通過建設城市副中心來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空間矛盾。

  “東京通過‘一主七副’的多中心格局來支撐東京國際城市建設。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也應該借鑒國際大都市空間格局演變的經驗,加快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燕霞說。

  據介紹,東京從1958年至今就曾三次實施“副中心”戰略。現在東京共有7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同時也承擔東京作為國際城市的某些職能。

  作為東京副中心之一的新宿區位於東京都中心區以西,是東京市內主要繁華區之一,僅次於銀座和淺草上野。在成為副中心以前,新宿在消費、娛樂行業方面就頗具吸引力。進入20世紀5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作為首都東京原中心即原中央商務區(CBD)的中心三區,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機關、大公司總部、全國性經濟管理機構和商業服務設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擁擠,建築高度密集。為緩解中心區過分集中的狀態,1958年東京都政府提出建設副中心(即新宿、澀谷、池袋)的設想,並首先從新宿著手。經過近30年的規劃建設,新宿副中心已經形成。

  目前,新宿副中心的經濟、行政、商業、文化、信息等部門雲集於商務區,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零售批發業、服務業成為新宿的主要行業,人口就業構成已接近東京都中心三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