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欲復建河洛古城 “復古”工程多受質疑
日期:2016/12/13 23:11: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
2012年9月1日,古都洛陽飄起了雨點,但在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仍然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這裡人傑地靈,文化厚重……來之前,我特意查找了有關資料,使我對白馬寺的歷史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來自福建的游客李先生興致勃勃地一邊用微型攝像機錄制著雨中的白馬寺,一邊與導游小王交談著。
“白馬寺周圍是不是要復建成古城?”面對記者的詢問,導游小王搖了搖頭:“沒聽說。”稍後又說,“白馬寺才擴建不久啊!”
也許他們並不知道,2012年8月21日上午,洛陽新區管委會、洛龍區、重慶同元文化古鎮旅游開發集團公司簽約,敲定了投資85億元、占地1500畝的“河洛古城”項目。
而“河洛古城”項目就位於白馬寺鎮,建設內容包括廟會廣場、衙門、城隍廟、文廟、門樓、牌坊、主題公園、文化主街、文化水系等。簽約方預測,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旅游集散地,每年可吸引游客1000萬人次。
洛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柳身在簽約儀式上指出,洛陽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但開發利用不夠,文化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河洛古城”項目的開發建設,一定能夠為河洛文化傳承弘揚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記者注意到,“河洛古城”項目簽約時,河南開封千億“再造汴京”的新聞熱度尚未散去,山西大同耗資上百億、且已悄然動工的古城再造計劃又引發新一輪輿論熱議,湖南湘西自治州擬投資55億元人民幣,完全模仿鳳凰古城而建的新鎮“煙雨鳳凰”將於年內動工。
在全國上下一片"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旅游亮點的聲音中,全國各地悄然興起了“復古”之風,其中必然涉及到資金投入、拆遷補償等焦點問題。一直密切關注“復古”之風的河南農業大學法律系主任認為:“‘復古’工程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之所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是質疑,主要是沒有嚴格按照城鄉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履行征求意見、論證、報批等程序。”
白馬寺擴建喊了5年
“早在2007年3月28日,市政府就宣布了白馬寺進行百年首次大規模擴建的消息。但在資金投入和征地拆遷方面是個繞不過的坎兒。”洛陽市宗教局一位知情人士說。
這位知情人士說,洛陽市領導當時表示,將耗資5億元,把白馬寺打造成國際一流的佛教文化區和世界級旅游景區。擴建後,白馬寺景區的面積將達到1200畝,和北京故宮的面積差不多。然而,當時白馬寺1600多萬元的年收入相對於巨額投資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白馬寺的擴建,給人們留下了猜想的空間,一時引發熱議。
但白馬寺的擴建並不順利。
根據當時的初步規劃,將在白馬寺周圍征地500畝。除建設國際佛殿荟萃苑外,在東側176畝地上建設佛教研究中心、佛學院辦公區等,使其成為佛教研究中心。寺院北側的346畝地內建白馬寺大戒壇、萬佛殿等,這些建築與白馬寺現有的主體建築處在同一中軸線上,使其成為白馬寺的核心區和精華區。
按照規劃,白馬寺東側征用的176畝地是河南省第二榮康醫院的用地,北邊346畝是征用洛陽巨爾乳公司的土地。
為推動白馬寺的擴建,洛陽市領導每次到白馬寺調研均強調,要認真搞好旅游路線和白馬寺周邊環境整治,制定、實施周邊地區拆遷規劃和民居改造。
“寺內現存佛教造像40余尊,多為元、明、清代作品,其中,大雄殿內23件文物是一組價值極高的國家一級文物。”白馬寺工作人員介紹說,作為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寺承擔著重要的文物保護工作。院內古建築多為明清建築,歷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最近一次大規模修繕是1972年,現存古建日益老化,亟待維修。
洛陽市宗教局有關負責人則表示:“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的投資主體是白馬寺,政府是不能投資的,社會企業可以捐款,但是不能參與、操縱管理和經營。”
據介紹,2008年起,白馬寺相關負責人先後拜訪全國知名的古建、園林、規劃、文物等方面的專家,聽取他們對白馬寺總體規劃情況的意見,在此基礎上,2010年年底,白馬寺委托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編制白馬寺總體規劃。2011年10月,洛陽市政府組織召開會議,原則上通過了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概念性總體規劃。
當記者問及白馬寺擴建與“河洛古城”項目有無關系時,洛陽市宗教局有關負責人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我們要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上下功夫,特別是要抓好白馬寺及周邊整體保護與開發的龍頭,實施文化旅游產業項目。”
在8月21日“河洛古城”項目的簽約儀式上,市長李柳身表示,希望重慶同元文化古鎮旅游開發集團公司加快推進各項前期工作,爭取早開工、早見效。市直相關部門和洛龍區要創造良好環境,全力支持和服務項目建設。
旅游地產開發商——重慶同元文化古鎮旅游開發集團公司董事長李陳則表示,洛陽歷史底蘊深厚,文化氣息濃重,生態環境優美,十三朝古都品牌價值巨大, 是古鎮建設的最佳選擇。公司將以最大的誠意,派遣最優秀的團隊,把“河洛古城”打造成中原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輻射最廣的文化古鎮,使其與龍門石窟、 白馬寺等核心景區優勢互補、交相輝映,共同扛起洛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大旗。
開封重現汴京有壓力
“不管是白馬寺擴建,還是‘河洛古城’項目的運作,都應依法納入規劃管理。”楊紅朝認為,《按照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的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優秀近現代建築和其他受保護的建築應當編制保護規劃,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報送審批、備案。
《按照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明確規定,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相關單位、專家學者和公眾的意見,並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公告的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並在報送審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見采納情況及理由。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組織聽證,聽證會應當公開舉行。聽證會舉行三十日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告。聽證會的代表應有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利害關系人參加。其中,利害關系人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楊紅朝認為,根據立法本意,城鄉規劃的制定、實施、修改和監督檢查,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充分聽取公眾意見。
而記者在開封市采訪時,不少市民都對舊城改造表示關注,但對北宋“汴京”如何重現、資金何來並不知曉。
2012年9月2日,在開封市西棚板街東口,市民李先生指著有積水的路面說:“我做夢都想著政府對我們的居住區進行改造!”
“昨天,下起了陣雨。”李先生歎口氣說,“一下雨,路面就積水,外出很不方便。政府把我們這一塊賣給了開發商,如何改造傳言很多。”
李先生的居住區就是開封市有名的棚戶區,存在吃水難、排污難、取暖難、入廁難等問題。按照開封市的說法,目前開封老城區內,仍有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需要改造,約占全省棚戶區改造任務的一半。全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將於2015年底基本完成,預計將涉及8萬戶居民,相當於開封老城區三分之一的人口。
住在宋門裡的居民魏慧芳說:“俺一家三口擠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住得很緊張。能住上新房子是我最大的願望。希望政府趕緊改造,俺100%支持!”
“俺關心的是啥時候能住上新房子,不知道政府咋建"東京汴梁"。”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聲音。
開封是我國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有珍貴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1945處,人們稱開封為“天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民謠說“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六座城”。文物考古已經證實,開封腳底下還珍藏著六個輝煌朝代,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地下文物寶庫,“城摞城”已成為開封鮮明的文化符號和城市特色。
“如果政府把棚戶區改造與"復古"的規劃公布於眾,主動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會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而不是熱炒。”楊紅朝認為,開封的棚戶區改造與“復古”規劃與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如果讓居民參與進來,不僅會減少阻力,還會讓政府決策更加公開、透明。
事實上,開封市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居民們的壓力。
在被當地居民稱之為“開封第一巷”的雙龍巷裡,不到500米的距離已經入住了兩個征收工作組。工作組負責落實《雙龍帝苑建設項目房屋征收補償方案》 和《順河回族區人民政府關於對雙龍帝苑項目實施房屋征收決定的公告》,其中征收范圍為“西起解放大道,東至北劉府胡同,南至雙龍苑,北至聯合街”。
“雙龍帝苑項目是我區"兩改一建"工作中率先實施改造的項目之一,其結果直接影響到隨後開展的諸多項目,必須下大力氣,確保一舉成功,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為以後的項目實施樹立標桿。”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征收工作組工作人員說。
盡管當地政府改造棚戶區的決心大,當地居民也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但房屋征收過程中的補償問題還是讓許多人猶豫不決。
“雙龍帝苑項目實行貨幣補償和房屋產權調換方式,然後由我們自己選擇。”當地一位居民說,“如果是房屋產權調換,就是要搬到10多公裡外的魏都路去,遠離從小就熟悉的環境。如果是貨幣補償,補償的錢又不夠在原來的地方買一套合適的房子。”
記者注意到,自今年2月9日開封市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即“兩改一建”)動員大會召開後,在關於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補償爭論已經屢見不鮮,為了保證“兩改一建”的順利進行,開封市甚至動用行政手段和媒體曝光來干預。
“如果個人對補償有意見,單位就要出面干預。”開封市一位公務員告訴記者,開封市行政效能監察中心在當地媒體和網站上專門刊登《開封市“兩改一建”工作監察督導通報》,對在“兩改一建”工作中行動遲緩的單位進行曝光。
第三十一號督辦通知是下給開封市文物公園局的,上面有著這樣的內容:“你局所屬龍亭公園職工李濤,應補償金額274030元,本人要求現金補償60萬元。希望盡快與開封市龍亭湖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房屋拆遷工作指揮部聯系,並積極做好李濤同志的工作。”
“復古”重建被指讓利開發商
“居民與政府在補償上的矛盾,實際上是政府通過動用行政手段,幫助房地產開發商與民爭利。”河南大學一位學者說。
《開封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顯示,開封老城區居住用地、混合用地、商住用地的規劃比重分別為30.37%、4.54%、7.57%,共占到規劃面積的42.48%;而文物古跡用地和綠化用地的規劃比重只有2.62%、21.32%。
而在一張由上海同濟規劃設計院、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開封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聯合繪制的《古城區土地使用規劃圖》上,開封老城區大片地方都被代表居住用地的黃色和代表商住用地、混合用地的紅色塗滿。這張規劃圖上顯示,龍亭公園西南方向將會出現十多個住宅、商住開發項目;公園西邊大片土地主要是住宅用地;北邊天波楊府對過的大片土地上已有九鼎雅園、天下城、文昌小區、宋韻雅庭、天倫苑、麗水皇庭等多個住宅項目。
“幾年前,開封開始籌劃復建金明池公園,但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個房地產工程。”在金明池公園,當地一位知情者說。
金明池是北宋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宋代東京舜天門外,遺址就在目前的開封西郊。這裡原為北宋水軍操練之所,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記錄了這一勝景。
這位知情者說,金明池園林水城工程早在2001年就由開封園林部門主持開工,按照當時的規劃,要建一個面積大約為2000畝的公園,其中水面就達到800多畝,但後來就轉讓給了房地產開發商。
如今,金明池公園只有四棟復建的建築,算上公園的水面,大約有四五百畝的樣子。這就意味著,原來規劃范圍內大約四分之三的面積都被房地產商用作商業開發了。
"復古"打的是文化旅游牌,涉及到文物古跡保護、公共資源配置、居民拆遷安置等問題,如果沒有經過民意的充分醞釀和各方利益的多維博弈,就很難做到嚴格意義上的民主決策,也很難受到社會各界的監督,出現雜音是在所難免的。”河南大學一位學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