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寧有個古石匠村 600年前老石屋依舊堅固
日期:2016/12/13 22:38: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建於明朝的石屋,住過幾十代人依舊堅固;一口四方石井井水從不干涸……在江寧青龍山腳下,有一個外觀不起眼的村莊,村內一些建築年代久遠,而且與南京明城牆、明孝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個村莊叫窦村。村民們稱,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從全國各地召集很多石匠居住在這裡,建造了這個“石匠村”。
“石匠村”一角。
600年前老石屋依舊堅固
從窦村外圍看,都是近些年用磚塊、混凝土搭建的小樓,與普通村莊無異。然而,順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彎曲小巷進去,漸漸地小巷兩邊會出現石屋。這些石屋沒有一塊磚頭,全部采用大小不等的石塊錯縫壘砌,牆基一般以五層大塊條石堆砌,門檻是整塊的長條石。在石屋四周,還能見到石頭砌成的豬圈、磨坊以及石凳、石礅、石獅等石器。記者發現,一些石塊上還雕有人物、花鳥、龍鳳等圖案,雕工精細。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石屋都建於明朝,石縫間是以石灰、草木灰、鹽鹵的混合物做黏結劑,一點不比如今的水泥差,所以石屋至今非常牢固,而且冬暖夏涼。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30年前窦村所有的建築是看不到一塊磚的,家家戶戶都是石頭房子,後來才出現了磚混小樓。
村莊曾模仿南京城建有13個“城門”
村民小組長成興林稱,按照村民代代相傳的說法,窦村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為了修建城牆和明孝陵,從全國各地召集了很多石匠來南京,並安排他們住在青龍山腳下。石匠們山上采石,然後運送到山下,加工、雕刻,逐漸形成了村落。因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斗”在一起,所以取名“窦村”。
“原來我們村裡有13個‘城門’,和當時的皇城——南京城布局一樣。”成興林說,石匠們按照當時南京城的模樣,將居住的村落四周用石塊砌成圍牆,設置了13個“城門”,這些城門每到夜晚就會關閉,村裡可謂“固若金湯”。可惜現在這些石門已全部消失。
據介紹,包括棲霞山的佛龛、明孝陵的石構件、莫愁湖的抱月樓一百零八將石雕等在內,南京城內很多建築上的石雕都是窦村石匠的傑作。但目前窦村會石匠手藝的年輕人已經不多,老石匠的手藝面臨失傳。
青石打造的“四方井”從未干涸
在窦村中央,有一口四四方方的古井——四方井,也是古代石匠們打鑿的。井欄用1.5米長的整塊青石砌成,與地面平齊。井水十分清澈,還在冒著泡泡。村民們說,這裡是一口泉眼,祖輩留下一個傳說,這口井通著村後面的青龍山,泉水冬暖夏涼,不管多旱的年份,這口井從沒有干過。
井邊還用青石砌了3口小塘,這些塘地勢較井口略低,井水源源不斷流向小塘。窦村的婦女們經常帶著衣物、拿著棒槌在塘邊洗衣、洗菜、聊天,這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在水井裡打飲用水,淘米、洗菜、洗衣則分別在不同的小塘裡,水流自然流淌更換,由此能看出古代石匠們精巧的設計。南京12月23日電 記者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