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在廣泛的參與中弘揚中國春節文化

在廣泛的參與中弘揚中國春節文化

日期:2016/12/13 18:53: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解讀,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提高了一大步。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是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近一百年。

  黨的十六大是一個裡程碑,十六大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弘揚中華文化。一直到十八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以後一系列的講話,把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認識又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於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

  我們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的淵源和優勢,這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是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才會有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文化至少分三個層次,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精神文化領域,西方重宗教,中華民族重倫理道德。我們中國人素來重視國德,我們講倫理,講道德。這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也是中華文化的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講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節日是文化的結晶,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優勢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節日。西方重宗教,因此西方的節日和宗教是相關聯的。中華文化重人倫,中華傳統節日的精神和靈魂都是人倫情感,這就講到過年和春節。過年為什麼要不遠千裡回家過大年、過除夕,這都是一種人倫精神、人倫道德。除夕趕回去不是只為了吃一頓餃子,吃餃子只是一種儀式。為什麼要叫餃子,有一種說法叫“交子”,今年的子時和新年的子時相交的時候,這個時候吃餃子,體現了人倫的情感。

  大年初一拜年,長幼有序,晚輩給長輩拜年,過去還會拜祠堂、拜祖宗。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關懷,年三十晚上或是正月初一在拜年的時候給壓歲錢,期望他們健康成長。講莊重一點,拜年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典禮。這體現的是一種人倫的感情,不僅是家人之間的感情,還有親戚、親友之間的感情。

  西方大小城鄉有教堂,中國過去大小城鄉有祠堂。祠堂是拜祖宗的地方,認祖歸宗是中華文化的體現,是一種人倫。過年到祠堂,大家聚在一起拜祖先,不忘本。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裡是不能數典忘祖的。

  我們現在春節過年,就要把中華文化的這種特點弘揚和發揚起來,而且要把我們的這種文化讓世界人了解。我們的信仰不在彼岸,我們家園不在彼岸,就在此岸,就在我們人倫,就在我們家庭,就在我們周圍和諧的環境,就在此岸世界。我們的精神家園是天倫之樂,要把我們的文化特點讓世界各國人民理解。

  我們應該讓春節走出去,讓中華年走出去,讓人家了解我們的中華文化。

  中華年已經幾千年了。去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句話,他說要把我們中華文化基本的基因跟時代精神相協調,跟當今社會生活相協調。他特別講到要做到優秀的文化傳統跟時代精神相結合,要把立足本國和面向世界想結合,要把我們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的成果傳出去。要創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有廣泛參與性的文化成果,並把這種文化成果介紹出去。中華春節符號怎麼做,就是要做到喜聞樂見和廣泛參與。

  我們不能只看結果,要看過程,春節符號全球征集的過程就是弘揚我們中國春節文化的過程。創作機會,讓大家集思廣益,廣泛參與。參與進來,不管是設計也好,還是評選也好,這都是在理解中華文化,理解春節文化,都在參與、理解和創造我們的春節文化。最終評選出結果只是一個環節,整個過程十分重要。

  春節符號搞得好,就可以把傳統和當代結合得好,就能做到習主席講的立足本國和面向世界。我們是立足於本國文化,把中華文化傳出去面向世界。

  所以說,我們做的很對。全球征集,廣泛發動,讓大家都來參與。現在收集到的設計已經有六千份,這個面很大,這個收集還在繼續。這個過程吸引大家都來參與,這樣就能把春節文化推廣開來,把它跟群眾相結合,跟時代精神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宣傳春節文化的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把中華文化的精神宣傳出去,搞得家喻戶曉,這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間,還要不斷組織更多分項活動,搞系列活動的最終宣傳目的,就是能夠把中華文化的特點突出出來。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把我們春節和中秋節結合起來搞一次小高潮。接下來是九九重陽節,重陽節的主題講的是敬老孝親的人倫精神,春節符號征集活動結合重陽節還能形成一個小高潮。到元旦,再來一個小高潮。

  節日的一個優勢是參與面廣,然後是周而復始的優勢,這個對人的感動和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其優勢是寓教於樂,在歡樂的氛圍中使人們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我們有著這麼燦爛的文明,這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中華民族復興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沒有文化的復興,沒有精神的復興,中國人就沒有骨氣底氣,就挺不起胸膛,又何談復興。

  春節是家喻戶曉,人人參與的,我們春節符號的征集也希望做到更廣泛的參與性,在廣大群眾參與過程中間,來弘揚我們的春節文化、中華文化。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