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潭柘寺

潭柘寺

日期:2016/12/14 17:31: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潭柘寺

潭柘寺

    最早知道潭柘寺,是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秋天聽一聽潭柘寺的鐘聲,自那時起就埋在了我的心裡。

    周末,避開城市的喧囂,前往位於京西門頭溝東南部的潭柘寺。上了十八盤之後,進入群山的懷抱,薄霧環繞在山間,仿佛仙境般撲入眼簾。難得的美景,不禁讓人放慢速度,放松心情,融入到自然當中……

    “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趙樸初先生的這句話讓我對潭柘寺更加神往。潭柘寺的故事、傳說有很多,尤其以地理、歷史、文化最為豐富。該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此時的潭柘寺,雖然雲霧缭繞阻礙了視線,卻也平添了不少龍騰雲中、懷抱潭柘的感覺。

    漫步寺中,尋找鐘聲,愈發感覺這裡是北京古城的縮影。潭柘寺現有房捨943間,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如今,北京日新月異,古老的建築湮沒在高樓大廈之間。這裡卻還保持著原始面貌: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整個建築群嚴整且層次清晰。寺外還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頗有昔日北京城的風貌。

    “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不時聽到身旁的游人發出如此感歎。據記載,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建興四年(公元307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腳下的每一片青磚都記載著歷史的足跡,眼前的每一間廟堂都繼承著上千年的中華文化。

    千年的歷史,也承載了千年的文化。寺門前中路山門門額上,就有清康熙親手書寫的:“敕建岫雲禅寺”幾個大字。大殿前的兩棵巨大銀杏樹,被稱為“帝王樹”和“配王樹”,深秋已至,黃色的銀杏樹葉像金甲一樣披掛在兩棵古樹上,猶如從歷史中走來的巨人,讓人無比震撼。久立樹下,不禁感慨自己的渺小,一片落樹葉隨風飄到腳下,成了我此行的一份紀念。相傳,這兩棵樹植於唐貞觀年間,東首的“帝王樹”,頗有一股傲視天下、睥睨群雄的氣勢。西側原准備栽植一棵雌樹,卻發現同為雄樹,於是稱為“配王樹”。

    潭柘寺裡的一碑一石、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寺內的觀音殿就有塊珍貴的“跪磚”: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到潭柘寺出家,並終老於潭柘寺中。她每日裡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忏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

    “白雲橫谷微有影,黃葉墮澗寒無聲。”十月間的潭柘寺秋意正濃,難怪郁達夫感慨南方的秋看不飽,嘗不透。在我看來,這裡的秋天也是最美的秋天,隨著霧氣漸散,視野變得開闊。你看漫山遍野的山楂秋梨和黃栌丹楓,還有點綴其間的柿子紅果,色彩斑斓,景色萬千。你看寺後的塔林,形態各異靜靜地矗立於此,他們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呈現出紅、紫、褐、黃等顏色,融入周圍的世界。此時此刻,人在寺中,寺在景中,景在山中,山在心中,人、自然、歷史融在一起。

    秋日的潭柘,千年的沉澱,喧囂中來,寧靜而歸。盡管此行未聽到郁老掛念的“鐘聲”,卻品味到了這裡濃濃的秋韻,也感受到了潭柘寺“雖縱橫周匝無十裡,而流連游賞可百年”的獨特魅力。

推薦閱讀:

古風猶存的巍山古城

錦溪古鎮:睡夢中的少女

榆次相立古村

杭州西湖區留下大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