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鎮一面”的古鎮游,如何讓游客記住?
日期:2016/12/13 23:11:14   編輯:古建築紀錄但是,不少古鎮因過度開發、商鋪林立,文化、建築保護缺位,特色不鮮明,讓游人覺得“千鎮一面”,旅游同質化已開始制約古鎮游發展。
在日前於貴州青巖古鎮舉行的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座談會上,一些專家建議,古鎮游應淡化商業味,突出古韻,恢復古建築的原有風貌和功用,保護和傳承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使古鎮游真正成為現代人重新體驗特定歷史風貌和民族民俗的文化之旅。
古鎮游不是“趕場游”
記者在青巖古鎮采訪時發現,古鎮較好保留了明清風貌,傳承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但也存在一些當前中國古鎮開發中常見的通病:林立的店鋪、“趕場式”的旅游方式、簡單粗放的旅游線路、旅游商品類型比較單一等,與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蘊頗不相稱。
青巖古鎮的旅游是2002年姜文、寧靜等主演的電影《尋槍》在全國公映後開始火起來的。很多游客跟著電影到其外景拍攝地青巖古鎮尋訪電影中出現的古老建築、特色小吃等。經多年開發,2005年,青巖古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今年初又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
但是,如今的青巖古鎮很難尋找到電影《尋槍》中的清幽、古樸與神秘。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集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於一體的明清古鎮,四條主干道兩旁擠滿了商鋪,旁邊的小巷子裡也紛紛掛出招牌。而店中所賣商品多有重復,無外乎銀飾、木雕等工藝品,玫瑰糖、豬腳等當地小吃,此外全國各旅游景點都有的木梳、玩具等也隨處可見。
來自上海的費小姐曾去過七寶、麗江、喬家大院等古鎮,在游覽青巖古鎮後說:“全國古鎮都差不多,人太多,店鋪太鬧,缺少那種寧靜、古老的味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博士坦言:“把一個鎮子圈起來,收門票,可以說是中國特色。這造成管理者依賴門票收入,販賣廉價、劣質的旅游產品。”
據了解,游客的快速增長和過度商業化開發,是造成“趕場式”旅游的重要原因。2002年,青巖古鎮接待游客量僅為1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00多萬元,到2010年接待游客量已達18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億元,占當年青巖鎮經濟總量的80%。今年“五一”小長假,三天接待游客8萬人次,到處是“人擠人、人看人”。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專家周儉指出,目前很多古鎮旅游,無非是拍照片,參觀古建築,購物吃飯,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覺。
“商業化對古鎮侵蝕嚴重,使古鎮徒有其建築之形,而無歷史文化之魂。”貴州省旅游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進源認為,“過分強調古鎮的商業功能,導致古鎮中家族祠堂、寺院和原生態的民居往往租給外人辦商鋪、餐館或客棧,使游客滿眼看到的是各式店鋪和同質化的旅游商品,而無法領略古鎮的歷史魅力和文化內涵。”
讓古鎮建築文化“活起來”
目前,我國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個,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81個,是開發古鎮旅游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針對古鎮開發中歷史文化街區被擠占、歷史文化建築被拆除、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歷史環境風貌遭到破壞、維修經費短缺等現象,專家認為,應加大對古鎮建築文化的保護,在開發中突出其“古味”和文化特色,讓古鎮建築文化“活起來”。
周儉說,在自然、人文景觀的規劃上,許多古鎮存在互相模仿、互相抄襲等問題,為修建整齊劃一的“仿古街”,一些仍可使用的古建築也被拆除,忽略了城鎮發展過程中多個時期拼貼的真實面貌。
他認為,古建築保護除了要恢復古建築原有的風貌,還要恢復其原始用途,使建築形式和功能應用一致,“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還原古鎮的歷史原貌,打造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古鎮游。”
青巖古建築遺留豐富,僅有6平方公裡的古鎮目前仍保留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院、一宮、八坊等三十七處明清古建築,文化底蘊濃厚,是中國西南地區古鎮的典型代表,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曾主持過青巖古鎮修繕工作的貴州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李多扶研究員認為,目前全國古鎮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管理無序”等問題,以青巖為例,本世紀初修繕的古建築,至今未見維護的痕跡,連木柱子上的油漆都還是“十年前上的”。
這位對青巖古鎮充滿感情的專家說,目前青巖古鎮開發中存在古建築的形式和功能不一致現象,影響了其文化的原真性。如江西會館“萬壽宮”被誤認為道教場所加以開發,並請來一些所謂的道士增加旅游氣氛,將流傳悠久的會館文化“庸俗化”。
除廟宇祠堂等功能性建築物外,當地民居同時也是古鎮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多扶認為,政府應適當引導和資助古鎮民居的修繕和建造。目前青巖已出現一些居民自建的磚混仿古建築,與古鎮的民居風格不符。
李多扶認為,麗江古城“民建公助”的模式值得全國古鎮學習:當地政府通過注資方式援助當地居民修建房屋,以掌控總體民居建築特點和風格,並保護原有的自然景觀、耕地不受侵占和破壞,“形成人文與自然統一的完整古鎮景致”。
獨特文化魅力是古鎮“軟實力”
“來古鎮旅游,就是想穿越時空,重新體驗古人的生活。”來青巖旅游的盧女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一些古鎮已開始協調古鎮商業化和原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周莊這幾年遷走了古鎮區60%的商店,以避免過度商業開發消解古鎮的文化韻味;麗江將與古城風貌不協調的經營場所遷出古城,拆除現代的磚混結構建築,重點保護原生態的納西族木樓,以避免“千店一面”的景象,突出古鎮特色。
青巖鎮鎮長張波表示,青巖歷史文化積澱厚重,歷史上出過狀元趙以炯及周漁潢等大文學家,近代曾是周恩來、鄧穎超及李克農家屬的避隱地,匯聚了科舉文化、會館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這正是青巖古鎮的魅力所在。
在保護古鎮原有文化、歷史、建築的基礎上,青巖預計在兩年內打造出“田園古鎮”的古鎮游,規劃古鎮內和周邊五個村莊等近兩千畝田地,還原明清時代的田耕自然文化景觀,和古鎮交相輝映,形成青巖獨特的風格。
杜曉帆說:“古鎮旅游的發展不能光靠門票收入,不能走旅游的獨木橋,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
專家建議,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村鎮歷史文化遺產集中且多樣,當地古鎮保護和發展應多輪驅動,充分開發當地特有的農副食品,以及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衍生品。拿貴州苗寨繡品來說,不同村寨風格迥異,是一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周儉透露,同濟大學目前正與貴州省旅游局合作,參與世界銀行在貴州實施的文化遺產保護軟貸款項目,在貴州選幾個村寨作為試驗點,把苗寨中生產的飾品推廣到上海,“一個普通的電腦包繡上民族風格的繡品,附加值將大大增加。”
80%的利潤將返還給村寨,周儉說:“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模式。”
專家建議,要克服“千鎮一面”的旅游同質化問題,古鎮游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創造新的旅游開發模式,挖掘每個村鎮的獨特文化魅力,使游客真正感覺到“千年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