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該怎麼挽留你我的古村落

該怎麼挽留你我的古村落

日期:2016/12/13 23:07:3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傳統村落瀕危。
    無人理會只能看著它們湮沒塵埃,理會太多可能讓它們沒了靈魂。
    保護傳統村落,恐怕最重要的是要弄清“留下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留下”。
    “還是不要開發了吧”
    由於專業的緣故,秦瑞鴻時常深入濰坊的各個角落探訪、調研。從畢業起即在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執教,研究旅游經濟十幾年,秦瑞鴻的觀念卻發生了很大轉變。
    不久前,一個擁有大量泉水資源的鄉鎮的負責人找到秦瑞鴻,請她協助規劃,對該鎮泉水等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造富於民”這也是秦瑞鴻之前致力於的領域之一。
    “依我的意見,還是不要開發了吧。”秦瑞鴻勸道,一旦開發,極易造成破壞,不如給子孫多留點東西。
    對方不置可否。
    “現階段各地的村落旅游開發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文化傳承和旅游開發之間似乎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秦瑞鴻說。幾年前,對於濰坊一些傳統村落的開發,秦瑞鴻曾興奮不已。而隨著發展,再回頭看那些被開發過的地方,她卻開始反思。
    “很多原有的文化被一湧而入的商業侵蝕,在開發的過程中,原生態的東西越來越少”,秦瑞鴻走訪時發現,一些被當作旅游開發項目保留下來的村子,不少已被弄得面目全非。有的開發出商業街,在村裡蓋起了小洋樓,路邊隨處可見的叫賣“偽文化產品”的小販。而原有的,值得保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被開發後的村子千篇一律,甚至有不少原住村民,都被外來的商業人士“擠”了出去。
    “被開發後,很多村子變成了旅游區,而不是原本的一個生命體。”秦瑞鴻說,因為一個村落進入旅游開發程序後,不可避免要按照商業規律來進行改造,這就極有可能導致文化被肢解。
    “許多村裡都有戲台,唱大戲是多麼隆重的慶祝方式。”秦瑞鴻說,而過度的商業化開發,則使這些慶祝發生了變質。“比如說,有此以前只在特定日期舉行的民眾活動,為了滿足文化開發的需要,幾乎是常年舉行表演,有些表演中還摻雜了商業的成分在裡面,這對民俗文化反倒造成了傷害。”
    “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而不保護,卻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走訪中記者發現,許多保存了五六百年的村落裡,百年老屋在風雨飄搖中開始搖搖欲墜。許多村民和老屋的繼承者感受不到保護的價值,或由於經濟等原因,對之放任。 
    “光靠村民保護是不行的,政府必須介入進來,在經濟等各方面給予支持。”青州市政協副主席、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指揮部指揮孟慶剛說。
    無人居住也是加速傳統村落破敗的重要原因。濰坊的許多傳統村落,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城鎮化建設中,在政府資助下,村民大多搬到山下,隨後又流入了山東各個城市。由於各種原因,那裡房屋已經殘破,基本沒有人居住。    秦瑞鴻指出,一直以來,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而如今,大量農民出門打工,駐留時間大部分不在農村,於是他們從生活理念到行為方式開始排斥原有的鄉村生活模式。
“不說別的,就說這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有誰願意放著干淨舒適的新房不住,還整天待在連衛生間都沒有的舊村子裡呢?”井塘村民吳興花感歎。
    “留得住人才保得住村”
    “留得住人,就要滿足村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基本要求”,濰坊市住建局村政科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也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保護方式。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絕不是只保護那建築物的空殼,而是民族文化的記憶、符號、傳承。
    孟慶剛也告訴記者,要保護好一個傳統村落,村民們是其中的重點。村民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亟待加強。因為村民們傳承著村落的文化、技藝、民俗風尚等。有效保護必須在保得住的同時,讓傳統村落活起來。
    “村民們走出農村,文化就消失了。”秦瑞鴻說,政府應將“惠民”的意義再延伸,如果在教育、醫療、衛生、生活等方面將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讓城鄉之間的差距縮小,把村民留在村裡,傳統村落的保護就不會再成為一個難解的課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