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浒墅關上塘片老鎮改造將文化嵌進地名

浒墅關上塘片老鎮改造將文化嵌進地名

日期:2016/12/13 21:14:3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旺家府街、山神灣路、關署路、秦馀路……這些帶著鄉土氣息或歷史遺韻的路名,就圍繞在浒墅關上塘片老鎮改造的安置小區———南莊新苑的周邊。為了讓歷史不因動遷而中斷、讓鄉土記憶能夠延續,浒墅關開發區在建設動遷安置小區時,慎重地擬定了一批反映鄉土和歷史文化的路名。

    記者日前在南莊新苑建設現場看到,南莊新苑南區的小區建設已大致完成,整個小區已經雛形初現。據介紹,緊圍著小區周邊的3條道路,被命名為真武路、關署路、虎疁路,路名都帶著強烈的歷史文化色彩。在其周邊,還有些道路被命名為大家浜路、香橋路等,則明顯帶有鄉土氣息。

    “給這些新小區周邊的道路命名時,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一是體現本地的歷史文化,另外就是盡量保持原來一些村莊、河流的名稱。”參與這些道路命名的陽山文化研究專家欽瑞興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命名,是為了讓動遷居民有一種文化歸屬感。他解釋說,“真武路”來源於當地原來有座真武殿,“關署路”來源於明代時全國最大的鈔關關署就在路邊,浒墅關在歷史上又稱虎疁。至於“大家浜”,則是原來的老地名;而“香橋”,是原來的一個村名。

    據了解,南莊新苑北區約1900套動遷安置房目前已完成規劃,月底前將開工建設。南莊新苑北區周邊的道路,也是以繼承歷史和鄉土文化為原則進行命名。家住浒墅關開發區的欽瑞興,自己的老房子所在的村也在動遷范圍內。動遷後,原來的村名“山神灣”村,現在變成“山神灣路”了。欽瑞興說,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村子在消失後名稱還能保留下來,對自己是個很好的心理安慰,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把老鎮改造動遷安置小區建造在“明清風光帶”旁邊,是浒墅關開發區為動遷居民營造文化氛圍的另一措施。南莊新苑緊臨明清風光帶,風光帶內,具有濃郁明清文化特色的文昌閣、董公堤、蠶桑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景點,都在居民”家門口”了。“有文化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質量的生活。”浒墅關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老鎮改造,通過動遷、新造全新的小區,讓居民過上新生活,並不是為了與歷史和鄉土記憶一刀兩斷,相反,它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延續歷史與鄉土記憶,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