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城復建被指充實地產商腰包光鮮官員政績
日期:2016/12/13 23:07: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遼寧省撫順市沈撫新城標志性景觀建築“生命之環”在網上賺足了談資。用鋼量超過3000噸,政府投資過億,設計方強調審美,公眾卻不買賬。
更早些日子,蘇州在建的“東方之門”,被網友稱為“低腰秋褲”;杭州奧體博覽城體育館與游泳館項目俯瞰圖,被一些網友稱作為“比基尼大樓”。
在城市、建築、生活這個關聯的命題裡,城市需要什麼樣的建築?已經不止一次被叩問過,鳥巢、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新址也都曾被推上過輿論的浪尖。一面是迅速發展的城市,一面是大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因而在尋找定義中國文化名片的行程中,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好建築,壞建築
用好和壞去定義一個建築並不容易。
中國建築(3.06,-0.01,-0.33%)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對建築有個很簡單的表達,人類蓋的房子,為了解決他們生活上“住”的問題。
對實用性的基本訴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條脈絡,比如斗拱,從漢代到明清,雖然裝飾作用越來越強,但結構作用一直並未廢棄。基於木材的材性,其順紋方向的抗劈裂強度遠小於橫截面方向的抗壓強度,斗拱的使用正是對這一特性的揚長避短,另外,斗拱的使用使屋檐的挑出大大增加,使得雨水不易淋濕檐柱,防止它受潮腐蝕變形。
隔海的台灣,位於忠孝東路的台北“國父紀念館”,時隔40年之後仍被認為是台灣現代建築史上最傑出的公共建築之一。設計者王大闳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的建築系求學,其導師——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之一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積極倡導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而王大闳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國父紀念館”的設計中極盡人性化,將藝術與實用性進行了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標志性的公共建築。
公共建築訴求
對於建築,英國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覺得就像音樂一樣,也擁有自己的語言,比如光、紋理、節奏、秩序、環境……
作為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者,羅傑斯的創意最初也備受爭議,曾被調侃為“市中心的煉油廠”,而今,他卻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它鋼鐵的架構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诠釋。人們不僅可以在這裡觀看藝術展覽,並可以享受由這座建築和周邊的空間構建出來的社區生活。
對一件建築的態度,隨著時間的變化,公眾可能會變,但對於建築與城市生活的關系,似乎更趨向一個期許:讓生活更美好。
而中國的大城市,缺少設計人性化、管理到位的大型公共空間、公共建築,一直為外界所诟病,“建築並非一定要達到讓人驚歎的地標性結果。”羅傑斯覺得。
而城市在功能定位上的差異,使得建築在樣式呈現、與周邊生態群落的搭配上也是有差異的。
獨立策展人唐克揚曾有這樣的表述,從建築學視角出發的城市設計,最主要一個假設就是形態在對商業定位上起的能動作用,這構成了不同的設計態度;而不同的時空和經濟體系裡,商業所承受的樣態也是不一樣的,這構成了不同的設計出發點。如圖拉真市場,裡坊體制(長安)的市場,歐洲現代城市的中央市場三者懸殊的差異。
尋找自己的文化基因
苗家的吊腳樓,徽派的馬頭牆、小青瓦,侗族的風雨橋,客家的土樓,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
這些身份區別的樣式在雨後春筍般崛起的城市現代建築中難覓蹤跡,而今的中國城市千城一面,香港建築大師潘祖堯就曾批評,“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他還指出,在中國城市“趕跑”過程中,還存在不斷破壞近現代建築,卻又不斷復制假古董的風潮。
缺水的西安再造“八水繞長安”,湖南再造“鳳凰古城”,河南開封重造“北宋汴京”……
政府主導下,古城復建在文化復興這張牌下風起雲湧,或充實著房地產商的腰包,或光鮮著官員的政績。
“中國的建築師應該具有獨立的思考精神和創造精神,並且贏得城市的信任,這樣中國的建築才會有改觀。”潘祖堯的建言固然誠懇,但政府主導下,這樣的追求顯得並不會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