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16個歷史文化名鎮大多沉寂 巴渝古鎮何日再現繁華

16個歷史文化名鎮大多沉寂 巴渝古鎮何日再現繁華

日期:2016/12/13 22:26: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記者在參與“古鎮發現”報道中遇到了一件困惑的事。

    最近幾年,我市一些地方掀起了一股建仿古建築的“復古之風”,如渝中區的“洪崖洞”、九龍坡區的“巴國城”、永川區的“十裡棠香”、榮昌縣的“昌州故裡”、銅梁縣的“淮遠古韻”、長壽區的“長壽古鎮”……幾乎每出現一個就火爆一個,每天游人如織,俨然已成新的城市地標建築。

    但與此同時,我市16個貨真價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卻大多沉寂冷清,不僅在經濟效益上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在歷史文化遺跡保護上也普遍面臨著資金、技術缺乏和保護意識、保護措施缺乏的困境,致使不少歷史文化遺跡仍舊面臨著繼續被破壞的危險境地。

    雖然擁有一流古鎮資源,卻未能轉化為發展優勢

    市城鄉建委主任助理張其悅告訴記者,我市古鎮數量眾多、特色鮮明、底蘊厚重,且兼具自然資源禀賦,在古鎮資源上堪稱全國一流。

    就數量而言,我市共有巫溪寧廠、榮昌路孔、江津白沙鎮、銅梁安居、永川松溉、巴南豐盛、九龍坡走馬、綦江東溪、江津塘河、北碚金刀峽鎮、酉陽龍潭、江津中山、渝北龍興、石柱西沱、潼南雙江、合川涞灘等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約占全國總數(181個)的1/11,是全國古鎮資源最多的省市之一。

    就特色而言,一是地域特色典型,我市古鎮大多依山傍水,擁有山地、梯坎、溪河、碼頭、吊腳樓、石板路、小青瓦等巴渝古鎮特有的聚居文化“基因群”;二是風格各異,這些古鎮或始於秦漢、或興於唐宋、或盛於明清,或因水道而生、或因鹽業而盛、或因兵爭而設、或因名人而立,積澱了巴渝文化、碼頭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抗戰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

    就歷史文化底蘊而言,因這些古鎮大多地處偏僻,不僅完好地保留下了古石板路、廟宇、傳統民居、古井等大量原汁原味的傳統建築,還保留下了各類民風民俗、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傳統技藝等非物資文化遺產。可以說,重慶的大多古鎮都是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於一體的綜合體。再則,我市的古鎮大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和諧交融、相得益彰。

    然而,盡管擁有豐富、優質的古鎮資源,但這種資源並沒有轉化成為發展優勢。記者在銅梁安居古鎮和永川松溉古鎮看到,古鎮遠比場鎮新區冷清,外地游客難見蹤影,不僅古鎮居民遠比場鎮新區居民貧困,兩個古鎮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在當地也屬中下水平。與蘇州周莊、雲南麗江、浙江烏鎮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相比,無論是在旅游收入上,還是在知名度上,都相距甚遠。

    沒有保護的利用固然會導致破壞,但沒有利用的保護也不可持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因旅游產業不興旺、古鎮居民貧困,當地干部群眾的古鎮保護意識普遍不強,人為破壞歷史文化遺跡的事情屢有發生。記者在松溉古鎮看到,原本5000米的古石板路,現在已只剩下3000米了,一條水泥公路穿古鎮而過,將古石板路網和古鎮一分為二,嚴重影響了古鎮的整體性;記者在安居古鎮看到,建於清朝年間的瓊江書院現在是安居小學的校捨,書院的古建築已被校方拆得一干二淨,僅剩下“瓊江書院”一塊牌匾了。

    地理受限難展“拳腳”,“單打獨斗”難成氣候

    該市有這麼多中國歷史文化古鎮,為什麼就不能打造出一兩個像周莊、烏鎮那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古鎮呢?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受地理條件限制,導致交通落後、發展空間狹窄,古鎮旅游產業起步晚、成熟度低;二是各地在古鎮保護和利用上,主要以古鎮所在地的鎮政府為主,資金、技術極其缺乏,致使保護和利用水平低、產品質量和配套水平低,難以滿足游客需求。

    該市的古鎮大多因水運興而興、因水運衰而衰。交通方式的劇變,致使過去繁華一時的古鎮大多成了交通閉塞、經濟落後之地。這種交通上的劣勢,使古鎮既難以吸引外面的游客進來,也難以吸引城市資金投入。因此,我市古鎮旅游雖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起步,但真正發展成熟的卻寥寥無幾,大多仍然“養在深閨人未識”。

    該市的古鎮大多依山傍水、山高坡陡,用地空間狹窄,建設成本高,使古鎮的拓展區建設嚴重受限。記者在合川區涞灘古鎮了解到,該古鎮雖完整保存了舊時城堡面貌,且旅游開發較早,但因古鎮只有0.25平方公裡面積,拓展區建設受到限制,致使旅游產品單一,無法形成吃、住、游、玩、購等完整鏈條,游客在游玩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後就匆匆離去,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更令人心痛的是,這種限制還導致了部分歷史文化遺跡的破壞。記者在石柱西沱古鎮看到,該鎮垂直長江、呈龍形向上、似“長虹汲水”的千米老街勝景,卻在城鎮建設中被攔腰斬斷,使古鎮歷史文化價值大打折扣。記者還在雙江古鎮和松溉古鎮看到,兩個古鎮都存在拆舊房、蓋新房,古鎮與新區混雜的現象,致使古鎮整體形象受到嚴重影響。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長期以來,古鎮的保護和利用主要依靠本就無經濟實力的鎮政府和當地居民,資金、技術嚴重缺乏,致使古鎮保護和利用水平較低,旅游產業難成氣候。以安居古鎮為例,從2003年以來,該鎮得到了市城鄉建委的扶持,但每年也只能擠出100多萬至數百萬元資金,最多能搶救一兩棟瀕於垮塌的古建築,根本無力實施古鎮的整體保護與開發,更不可能修建起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

    2010年9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中心鎮建設的意見》,將現有的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納入“市級中心鎮”體系,享受“每年3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計劃外新增土地指標200畝、出讓金返還、配套費減免”等相應扶持政策。這一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古鎮拓展問題,但就古鎮的保護和利用而言,這點資金遠遠不夠。

    張其悅說,要對一個古鎮進行整體打造,至少要投入數十億元資金,光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

    用城鄉統籌這把“金鑰匙”,開啟古鎮保護發展新大門

    面對以上問題,我市古鎮保護與發展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激活”這些沉寂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啟效益之門?記者通過調查認為,城鄉統籌就是一把開啟古鎮保護發展新大門的“金鑰匙”。

    之所以用城鄉統籌的方式來保護和發展古鎮,是因為古鎮與城市互有需求。一方面,古鎮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城市客源,古鎮所需的保護和開發資金巨大,必須引進城市資本。此外,古鎮還需要從城市引進技術和人才資源,借鑒城市管理經驗、提高古鎮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古鎮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對於增強城市軟實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和綜合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古鎮旅游產品的鄉土性對城市游客也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

    目前,該市已具備了用城鄉統籌手段推進古鎮保護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我市建成了一大批城鄉交通設施,古鎮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古鎮連接城市的交通已非常便捷。在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路孔、白沙、安居、豐盛、走馬、東溪、塘河、金刀峽、龍興、雙江等10個古鎮,距離主城都在一個半小時車程以內;松溉、涞灘、中山分別有永川、合川、江津等規劃建設的“雙百”大城市作依托;寧廠古鎮與巫溪縣城僅隔一條大寧河,龍潭擁有鐵路車站和高速公路可作依托,西沱有黃水森林公園和千野草場可作依托。

    此外,用城鄉統籌手段推進古鎮保護發展還具備國內少有的政策優勢。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市為促進城鄉要素互動掃清了體制機制障礙,同時,我市還出台了“五個重慶”、“民生十條”、“縮差共富”等一系列措施,為古鎮引進城市資源提供了難得機遇。

    事實上,用城鄉統籌手段推進古鎮保護發展已有成功先例可循。在過去的10年裡,四川就大力引進城市資源,依托古鎮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至今已在成都周邊形成了街子古鎮、黃龍溪、洛帶、五鳳溪等10古鎮景區,每到周末便有數十萬城市居民到這些古鎮休閒、度假。

    最近,該市部分古鎮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榮昌縣在保護和開發路孔古鎮上,不僅實施了民俗文化廣場、湖廣會館、日月門樓及城牆等復建工程,修建了古鎮連接縣城的快速干道,還將縣城至路孔古鎮沿線農房全部按明清風格進行了改造,建起了“十裡萬畝生態長廊”,啟動了海棠香國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項目,初步形成了“昌州故裡、海棠公園、香國古城、聯升廊橋、生態長廊、夢裡水鄉”等城市風貌,在眾多古鎮脫穎而出。銅梁安居則成立了由縣領導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安居古鎮保護與開發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並與商家達成意向,擬投資100億元以上,打造一個集古城旅游、影視拍攝、休閒度假、觀光農業於一體,總面積約60平方公裡的安居古城城鄉統籌示范區。

    張其悅認為,推進古鎮保護與發展,還要實現政府與市場兩種手段的有機結合。政府是保護古鎮的責任主體,地方政府要對古鎮的的歷史文化資源摸清家底,對資源的種類、數量、年代、工藝、材料等基本信息建立檔案,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市級部門要配套相關政策,統一實施業務指導,確保古鎮保護與經濟發展、旅游開發、人居環境改善相得益彰,實現良性發展。

    據他透露,目前,市城鄉建委已組建了一個由300多名熱衷於古鎮保護的專家、企業家組成的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不僅可為古鎮保護與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還能為古鎮保護與發展引介項目和資金。另外,市城鄉建委還正在著手推進古鎮保護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力量將古鎮文脈保存下去,避免破壞性開發。重慶2月2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