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永順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時

永順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時

日期:2016/12/13 21:12:20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發掘出的宮殿區道路和排水溝

老司城宮殿區發掘現場

宮殿區出土的明代瓷器

土司墓地出土的金器

    6月9日,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在湖南湘西永順縣舉行。

  這一天近千名專家、學者、志願者和土家兒女們身著節日盛裝,歡聚司城河畔。現場演出的毛古斯舞、擺手舞、哭嫁歌等土家族原生態歌舞,仿佛把人們帶回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老司城發掘出哪些秘密

  在“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向來賓公布了永順老司城截至目前的最新發掘成果。

  經過勘探和局部發掘,基本確定了宮殿區主體建築和主干道的大體位置和輪廓;

  通過宮殿區西城門的發掘,不僅確定西門道下與右街的卵石街道相接,上與宮殿區的主干道相連,是宮殿區遺址的中樞,還發現了用卵石砌成的西門過道平台、紅砂巖石條砌成的台階與城門樓建築等豐富的遺跡;

  通過清理南城牆區域,清晰地呈現出城牆、卵石環城道路、環城牆內側排水系統、水溝上的石橋、城內建築護坡等豐富的遺跡,基本弄清了這一區域遺址的基本結構;

  通過對宮殿區東南部遺址區的進一步的發掘,建築牆體、道路、水溝互相疊壓,揭示了不同時期的多次建築過程;

  通過對南城牆的解剖獲得了城址建築年代的重要證據。表明在明代早期修建宮殿城牆以前,老司城就已經有很長的居住歷史,並且有高規格建築的存在。地方史志上彭福石寵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老司城的記載,很可能是信史;

  通過紫金山墓地進一步的發掘與清理的結果顯示,整個陵園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台、“八字”山牆、花帶纏腰過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遺跡組成,這一發現對於復原明代土司王室陵園整體面貌具有重要價值。這次發掘出的彭世麒夫妻合葬墓結構完整、制作精致、裝飾華美,堪稱明代土司陵墓的精品之作。墓地新出土的彭世麒墓志銘,還是研究土司社會的珍貴史料;

  通過再次專題調查發現土司時期的各類遺址已達60多處,包括烽火台、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題銘等等,對老司城相關遺址的內涵和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尤其是通過對九龍蹬古城堡、龍潭城等重要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在對於土司早期史跡的認識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據了解,老司城遺址到目前已出土、采集、征集各種文物6680件,包括石質建築構件101件,磚類1294件,瓦類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鐵器260件,骨角類器10件。宮殿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華鱉、貝類等20余種。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對永順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作了進一步的完整闡述:

  以老司城為核心的考古遺存是中國土司制度的見證,全面地反映了湘鄂黔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老司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人文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考古遺址。以老司城遺址為核心的考古遺存集中體現了湘西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土司王朝統治的古都;“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的流傳;史書“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裡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铎《竹枝詞》“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的描寫,都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而進一步得到印證。

  老司城申遺工作穩步推進

  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以來,保護、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國家各級文物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霁翔、副局長童明康等先後深入老司城考察。張忠培、徐光冀、李伯謙、劉慶柱、王景慧等40多名國內外資深文物專家多次親臨老司城指導,就老司城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要求該縣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規劃、建設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派出專家實施老司城遺址考古清理、規劃編制等工作。

  而永順縣也始終堅持“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的保護原則,扎實推進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堅持規劃先行,邀請中國文研院、省考古研究所等國內權威編制單位,編制老司城遺址相關規劃方案24個,其中已獲國家級批復的4個,通過省部級評審、正待國家級審批的8個,通過省級評審的2個,通過州級評審的3個,正在編制的7個。

  二、突出考古發掘。籌資對老司城遺址進行了第4次、第5次保護性發掘,對老司城土司沿革及土司制度有了新的研究,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拓寬了視野。

  三、狠抓環境整治。2010年以來,永順縣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啟動實施了老司城文物本體保護、配套設施、基礎設施等項目,基本完成了一期文物本體保護工程、老司城旅游公路、公路兩側綠化、周家灣安置區工程、遺址核心區搬遷安置補償、特色民居改造;開展了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銅柱廣場、土家祠堂、入園標志6個項目選址、地勘、規劃設計、地類調查、征地工作;常年開展整治違章建築、電魚毒魚、采石打砂、亂砍濫伐等行為,安排30個公益性崗位負責環境衛生,老司城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四、加強考古發掘研究。通過考古發掘,揭示了老司城遺址重大考古價值。2011年8月與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吉首大學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專家學者提交了研究老司城和溪州土司的論文23篇。

  永順縣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制定了《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和申遺工作步驟,確定了各階段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老司城申遺工作。省委書記周強要求把老司城遺址作為湖南省的一張文化競爭力新名片來打造。省長徐守盛指出,老司城遺址是極為珍貴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瑰寶,一定要保護管理好、規劃建設好。2011年3月,省委常委、現任副省長郭開朗率領由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永順縣委書記李平等組成的湖南省文化遺產考察團,赴秘魯馬丘比丘、意大利龐貝古城等進行考察,學習借鑒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2011年7月,成立了湖南省老司城申遺領導小組,在省文物局設立申遺辦,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任辦公室主任。2011年11月永順縣召開了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並選派省文物局江文輝副局長來該縣掛職,專抓老司城申遺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加快老司城保護立法工作,成立了以縣人大主任劉純玺為組長的立法工作組,從縣直相關單位抽調了6名有豐富工作經驗、法律政策業務素質高的工作人員,組成寫作班子,集中脫產辦公,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實了辦公場地和工作經費,立法工作有序推進,現已完成立法文本初稿。

  老司城申遺之路還有多遠

  隨著1995年被發現以及考古專家的不斷調查發掘,老司城遺址這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遺存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讓它從湖南眾多的歷史遺址中脫穎而出。

  據了解,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截至目前已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文化遺產26處、自然遺產8處、文化和自然雙遺產4處、文化景觀3處。而湖南省僅有自然遺產2處,即武陵源和莨山。

  湖南省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文物工作在全國有地位有影響,深受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可至今沒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間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省文物局開展了扎實的調研工作,認為湖南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在資源非常豐富,如永順老司城遺址、鳳凰古城、侗文化古建築群等。

  2011年8月,省文物局邀請國內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老司城遺址,召開了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們認為,鑒於老司城遺址顯示的政治制度、文化內涵、建築藝術、生態環境等原始、完整、獨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大、優勢明顯,前景樂觀。

  相關專家及申遺小組認為,對照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的6條標准,老司城遺址符合其中的4條:

  世界遺產標准(i) :創造精神的代表作。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土司制度創造了中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對人類創造精神和智慧有獨特貢獻。

  世界遺產標准(iii):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老司城遺址是土司在一定時期其管轄范圍內特殊制度下的產物,是土司政治文化傳統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獨特見證。土司政治文化傳統在宋、元、明、清四朝對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世界遺產標准(v):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傑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於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

  該景觀見證了持續600年成功的山地開發實踐,顯示了老司城遺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觀念,是封閉山區環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來維持一個完整地方政權的傑出范例。該文化景觀在持續的建造過程中,絲毫未影響自然美景,最終體現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景觀格局。

  世界遺產標准(vi):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文化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與中國特有的“大一統”政治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江文輝提出,老司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工作目標是2012年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實現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力爭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