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如今古鎮漸漸沉寂 重慶破解古鎮困局

如今古鎮漸漸沉寂 重慶破解古鎮困局

日期:2016/12/13 23:04: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永川松溉古鎮老街小巷 (資料圖片)
 
榮昌路孔古鎮外貌 首席記者 鐘志兵 攝


   記者 羅永攀

  昔日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的古鎮,如今大多漸漸沉寂。重慶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年游客接待總量不到300萬人次,而烏鎮去年游客量近500萬人次,鳳凰古鎮則突破了600萬人次。

  承載數百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為何淪落到少人問津的境地?何時才能重現昔日繁華?近日,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規劃不到位、缺乏整體開發,甚至部分古鎮破壞嚴重,而在經營和包裝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1月26日,歷經千年的銅梁安居古鎮沐浴在冬日暖陽中。今年鎮上啟動古鎮修復工程,如今老街雛形已現。

  安居鎮居民黃婷珍看著修繕一新的老宅,仿佛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她一有空就來看看。“老宅原來是個裁縫鋪。”她說,等老街完全修好後,游客多了,想在老宅開個小吃店,生意肯定比裁縫鋪好。

  不只是安居古鎮,江津走馬、巴南豐盛等古鎮紛紛啟動修復工程。復蘇,成了很多古鎮共同的目標。

  古鎮昔日繁華今不在

  12月6日在江津區塘河古鎮,雖是周末,但游人甚少。

  青石板鋪成的老街,數百年來,被匆匆而過的旅客踩踏得很光滑;古舊斑駁、錯落有致的明清建築,磚木為牆、奇檐斗拱、雕梁畫柱、錯落有致。一個老店門口,竹竿挑起的一面“酒”字古幡在輕風中飄搖。

  塘河人肖興榮在自家老宅開了間蜂蜜鋪,前幾年靠古鎮旅游,多時一天可賣200多斤蜂蜜。“今年生意差了,一天能賣20斤就不錯了。”肖興榮說,今年明顯感覺到古鎮人氣少了。據統計,塘河古鎮今年國慶期間的游客大約5000人,全年游客僅5萬人左右。

  沉寂的不僅是塘河古鎮。在永川松溉古鎮,夕陽下,70多歲的羅大爺坐在古老的羅家祠堂門口,顯得有些寂寥。“水路交通打主力時,依江而建的松溉古鎮是各路商賈聚集之地,盛極一時。”羅大爺告訴記者,現在除了行動不便的老人,年輕人都搬到了新街。“商賈雲集、場鎮繁榮都已經成為記憶了。”羅大爺感慨說。

  在巫溪寧廠,曾是鹽廠中心區的七裡半邊街上空空蕩蕩,大多數房屋已人去樓空,有的木板房歪斜著,搖搖欲墜;有的土屋已垮掉一半,房頂上長滿青草。

  養在深閨難比烏鎮鳳凰

  寂寞的古鎮,在重慶很多。

  我市現有榮昌路孔、江津白沙、綦江東溪、酉陽龍潭、石柱西沱、潼南雙江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181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占了16個。“重慶古鎮眾多、底蘊厚重。”市城鄉建委村鎮建設處處長劉建民介紹,這些古鎮積澱了巴渝文化、碼頭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抗戰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比較完好地保留了廟宇、傳統民居、古井等大量原汁原味的傳統建築、民風民俗和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重慶古鎮盡管有眾多的優勢,但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我市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年的游客總量不到300萬人次,而烏鎮去年的游客接待量近500萬人次,鳳凰古鎮突破600萬人次。

  “很多古鎮游客量甚至還比不上市內一些仿古建築景點。”劉建民表示,我市古鎮旅游雖從上世紀90年代就起步了,但成熟的不多,大多“養在深閨人未識”。

  原因

  經營小打小鬧 游客來了就走

  昔日繁華的古鎮,為何落寞至此?

  重慶市規劃局原副總工程師、重慶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世煜介紹,重慶的古鎮大多源於水碼頭,因水運興而興,如今水運地位下降,過去繁華的古鎮成了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的偏僻地帶,很難吸引游客,交通和基礎設施成了障礙。

  “在建的三環高速公路江津至永川段和渝泸高速公路在塘河交匯,出口在古鎮附近,明年高速路通車後,游客肯定會增加。”塘河鎮人大主席陶華舉說,這是塘河的機遇,但停車場、餐飲酒店等基礎設施缺乏,游客只是“來了,看了,走了”。

  古鎮大多用地空間狹窄,拓展建設受限。合川涞灘古鎮雖完整保存了城堡舊貌,但只有0.25平方公裡,難形成吃、住、游、玩、購等完整鏈條,游客玩一個小時後只能匆匆離去,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重慶的古鎮,在經營方面都還是小打小鬧。”李世煜表示,在經營和包裝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烏鎮、鳳凰等成熟的古鎮,都有專業的旅游公司來進行開發和利用,而重慶不少鎮還停留在政府出錢維護的階段,缺乏整體包裝意識。

  “到古鎮買點地方小吃,僅此而已。”李世煜說,古鎮現在都在忙著古建築的修復建設,而忽略了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保護和開發。

  人為破壞嚴重 開發不能僅靠政府

  在石柱西沱,雲梯街獨持的明清古建築和土家古民居風貌,但幾年前為修路,這條千米老街被攔腰截斷。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松溉古鎮,一條水泥公路穿鎮而過,將古石板路網一分為二,嚴重影響了古鎮的整體性。李世煜說,因為沒有系統規劃,一些古鎮原有的建築拆掉了很多、毀壞了很多。松溉前幾年立面整治時,每棟房子都搞些磚柱子、畫上磚格、刷白牆,顯得不協調。

  “修復還能留存歷史文化元素,而推倒重建是對古建築最大的破壞。”李世煜說,有些鎮保護意識淡薄,為建設新場鎮就拆老房子,甚至要求取消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重慶市文廣局總工程師吳濤告訴記者,巴南豐盛古鎮曾有十多處碉樓,多建造於清代。目前僅存五處,分給村民居住,基本沒有維護。當地村民做飯主要用柴草,極易引發火災,2009年曾有一處碉樓因火災被燒毀。

  “一些散落在農村民間的老宅,保護不當成了危房,很多都只能推倒老房子在原址重建。”塘河鎮文化站站長羅江榮遺憾地說。

  2010年9月,市政府出台《關於加快中心鎮建設的意見》,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納入“市級中心鎮”體系,每年給300萬元資金補助。“這只是杯水車薪。”劉建民坦言,一個古鎮整體打造,至少要投入數十億元資金,光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

  對策

  300專家會診

  整體規劃包裝古鎮

  今年9月,重慶出台了《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提出秉承綠色、低碳、生態理念,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積極創建各類國家級名鎮。

  劉建民表示,目前,市城鄉建委已組建了一個由300多名古鎮保護專家組成的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專家們正在對每個鎮展開會診,逐一研制規劃,避免因規劃不到位帶來破壞。明年將選出條件比較成熟的三個鎮上報市裡,計劃投入5億用三年時間爭取打造出可與鳳凰、周莊、黃龍溪等齊名的重慶古鎮,起到示范效應。同時,市城鄉建委正在著手推進古鎮保護立法工作,避免破壞性開發。

  “我們的古鎮單打獨斗肯定比不過周莊、麗江等,但可以抱團經營。”重慶市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建業說,以江津為例,有三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白沙、塘河、中山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石蟆,四個鎮相距車程都在40分鐘內,且各有特色。去中山的愛情天梯談戀愛,在塘河結婚感受傳統婚俗,到石蟆生小孩,到白沙聚奎書院可讀書,人生各個階段都包含在內,完全可打造古鎮旅游圈。

  出讓經營權

  給古鎮找個“管家”

  劉建民表示,古鎮保護與發展,還要實現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政府對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實行嚴格保護。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提高古鎮管理水平。

  如今,安居古鎮正在嘗試。安居鎮黨委書記劉勁松介紹,去年,該鎮專門請了一家規劃設計公司對古鎮做了全面的規劃和設計,對每棟古建築都做了詳細的要求。同時,他們將一些破損的古建築、老宅院通過掛牌出讓經營權,業主必須嚴格按照古鎮規劃來包裝。經營權出讓獲得的資金則用於古鎮基礎設施建設。劉勁松介紹,今年文廟和江西會館已交易成功,幾十年無人保護的文物有了“管家”,也盤活了國有資產。

  吳濤也認為,古鎮建設應由原來的重申報向重管理轉變,走規劃和策劃相結合的道路。比如江津區打造的“白沙·塘河”影視基地,吸引了《紅色記憶》、《霧都》等50多個影視劇組,聚集了大量人氣,加快了兩鎮第三產業的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