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被開發成項目區 遺址保護政策成空文
日期:2016/12/13 22:42:16   編輯:古建築紀錄恆豐祥密灣項目大理古城遺址上動工保護政策成空文
看過金庸小說的讀者大概都會對大理有良好的印象,這裡不僅有蒼山、洱海,更有歷史悠久的古城,距今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來,隨著大理旅游業的興起,這裡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同時而來的,還有各路開發商。
開發商逐利本是天性,但目前大理面臨的問題是:政策明確規定必須給予保護的古文化遺址及古城風貌“紅線”,將在這場開發熱潮中面臨挑戰。
炎炎烈日下,幾台推土機正在不停地轟鳴,遠處已蓋起5層高的幾棟樓盤還在爭分奪秒地施工,旁邊還有一大塊已劃在項目區但仍殘存的菜地與幾家木材加工廠……如果看到這裡,你一定會疑惑:這有什麼好奇怪的,許多地方現在不都是這樣嗎?那如果你被告知該工地正位於雲南大理古城的腳下,且直線距離不足百米時,你又是何感想?
不僅如此,還顯示,在上述項目啟動之時,這裡還驚現了一處千年的城牆——羊苴咩城遺址,當地研究者也認定,這就是南诏帝國、大理國的帝都所在地。
既然是古文明遺址,為何業主方還能進行“旅游綜合體”開發或對外宣稱“再造千年帝都”?在當地政府看來,這是所謂的“二次創業”,而業主方負責人曾公開稱,正是由於項目地處古城腳下,又是大理旅游的核心區,才更有商業價值。
該工地原本就是古城北門外西門村幾個隊裡的良田,按照該村村委會主任的說法,“現在村裡幾乎沒啥耕地了”。
多位當地村民透露,此次征地不僅存在涉嫌強征等違規問題,補償款也成了空頭支票,而掌控著這盤棋局的是雲南實力企業恆豐祥集團,當初因接盤“南國城”的殘局而介入這個命名為“密灣”項目的開發。
從征地到動工不足20天
王博(化名)是大理鎮西門村五隊的村民,他家原有的兩畝三分田,這次全部被征走了,現在只能外出打工謀生。“最後一次征地時,五隊的純耕地僅剩104畝,加上田埂等這部分空地,可能有130畝左右。”
大理鎮西門村委會官網顯示,一段上傳時間顯示為2008年12月的視頻內容提到,西門行政村地處大理古城西北邊,下轄第一村民小組、第二村民小組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737.38畝,人均耕地0.3畝”。而6月17日,西門村委會主任黃宗平透露,“村裡的現有耕地基本上沒有了,目前還僅剩下160畝”。
對於數百畝耕地的迅速消失,黃宗平坦言,“我們這地方不發達,征地以後村民不用再去耕地,可以干其他的事情來增加收入。”
該村的征地過程本身已存在隱形的違規問題。按照王博及其他村民的說法,去年7月下旬,在五隊村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雇挖土機將田裡即將成熟的秋玉米直接毀了,大理鎮的副鎮長還告訴他們,‘不要種了,地已被征用了’。王博回憶稱,村委會與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口頭對他們說,“被推的片區已列入什麼規劃與商業開發”,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書面文件。
對此,黃宗平表示,“我們在征地過程中已讓2/3的村民同意才征用的”。“相信政府也是按照這個程序走的,但我們質疑2/3的村民同意簽字這個情況,要求重新簽一回,如果還是這樣的話,大家會毫無怨言,但他們沒有這麼做。”王博說。
2012年8月8日,密灣文化旅游小鎮項目啟動了開工奠基。也就是說,從項目征地到動工不足20天時間。
大理市大理房地產管理所一位不願具名的負責人稱,雖然古城外的一些郊區也是他們的管理范圍,但他們也管不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遺產局局長、大理市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楊政業表示,大理古城保護范圍分為幾個區域,古城的核心區就是原來四個城牆的范圍;古城的保護區,比如密灣地區等;還有古城保護的控制區。
“包括崇聖寺三塔,一直到賽馬場,從蒼山到洱海邊,都是南诏國的國都,包括密灣、南國城都屬於古南诏國都的一部分。從城建和文化的角度看,我們還是按照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例,新建的項目高度不能超,但有時候也出現了一些混亂,沒有成片地開發。從規劃的角度上講,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因為古城周圍新項目比較多。”楊政業說。
實際上,密灣項目緊鄰大理古城北門,直線距離不足百米。上述項目在2012年動工修建時,還驚現了一處千年的城牆——羊苴咩城遺址,它作為南诏國和大理國的都城歷時近500年。
2007年7月1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根據保護條例規定,古城重點保護區的保護對象包括南诏國、大理國歷史文化遺跡,歷史文物及古建築,傳統街巷格局及名稱,溪溝水系,古樹名木和民族民間文化等。
雖有上述條例約束,但密灣項目依然在大理的古文化遺址上動工開建起來。就在幾個月前,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還曾聯合下發通知,對包括大理市在內的8個縣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名城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與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通報批評,要求相關各省住建廳、文物局緊急采取補救措施,並在今年8月31日前上報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