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建德 留住“正在消逝”的歷史,從這裡開始

建德 留住“正在消逝”的歷史,從這裡開始

日期:2016/12/13 18:53: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新葉,翻開新的一頁

    走320國道由桐廬至壽昌鎮左轉入330國道約16公裡,至建德市西南方向的大慈巖鎮,再左轉7公裡,就是新葉村。

    這個始建於南宋,迄今800多年歷史的村落,是我國東南部農耕村落的典型。歷史上,這裡曾數次遭逢強烈的破壞。但得益於村民的智慧和近十年建德市政府“不急於賺多少錢,先把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的發展理念,傳統古村落的風貌被完好保存了下來。村內至今仍保存著200多幢明清古建築。村容古樸清麗,百姓生活和睦平順。村民與村民之間,依然延續著中國農村文化美好的風土人情、人際關系。這在現今的古村落保護案例中,實屬難得。

    在春夏交替的時節來到新葉,人們可以領略與村名十分相襯的美。常常一陣新雨過後,整個村落被梳洗得格外鮮嫩,如一杯春雨泡開的綠茶,融入和淡出都有一種清心的姿態。

    荷葉盛著橢圓的雨珠,任由一大片水綠色連著一大片水綠色,一直連到村內的標志建築—抟雲塔。黛色的腰檐、白色的塔身,在新雨凝翠中亭亭玉立。以抟雲塔為“界碑”,身後展開的是新葉村灰白色系的古建築群。建築類型十分豐富,有塔、閣、祠、廟、橋、堂、廳,更有大量的居民。每個祠堂前鑲嵌著一個半月形的池塘。玉華山脈環抱著村落,玉華山泉缭繞著全村。青山綠水之間,有農田人家,有犬吠鳥鳴。偶爾,微風吹皺了馬頭牆在水中的倒影,或有幾只燕子淘氣地點水而過。令人回味的美就隨著偶然興起的漣漪,蕩入了人心。

    這幅彌足珍貴的畫卷,是建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得意之作。閒步入村,你會訝異這個村子居然保留得相當完整。上百條小巷小弄將一戶戶人家圈在小巧的天井中。光可鑒人的青石板路,高大斑駁的封火山牆,莊嚴肅穆的宗祠廟宇,透露出五行九宮布局。

    村子收拾得十分干淨。你隨意地走,隨意地看,一忽兒曲徑通幽,一忽兒豁然開朗。葉姓族人的社會結構、文化生態、風土人情,都滲透在精神矍铄的祠堂中。祠堂數量之多、等級之嚴、規格之全,都掩映在古樹綠蔭下。

    村裡偶爾飄出的墨香書聲。宗祠的戲台上,村民喜氣洋洋地請出的一台戲。許多民居內擱著代表江南古村落常見形制的八仙桌,門上粘貼著“讀可容身,耕可致富”的紅對聯。這些都是新葉文化一點一滴的體現。

    事實上,新葉村對於我省乃至我國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鄉土建築保護的發起人,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開始的第一個鄉土建築課題。在此之前,國內對古建築的保護多集中在皇家建築的研究,把典型放在農村,新葉是首例。陳志華曾預判,新葉會為後來的鄉土古建築保護開個頭。

    如陳志華所料,在建德市幾任班子的勵精圖治下,新葉村的保護案例,不僅為鄉土古建築保護做出了探索,也為我省農村發展的鴻篇巨制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這一頁意義重大,因為我省對歷史文化村落的文化搶救與保護正是從這一“葉”覺醒!

    2009月9月27日至29日,為檢驗新葉村修復效果,也為激起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重視,建德市隆重邀請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清華大學教授、鄉土建築保護專家陳志華、李秋香,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毛昭晰,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中國社科院博導葉廷芳等國內外權威鄉土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學者,和杭州市領導、國內媒體到建德參與“中國鄉土建築文化搶救與保護暨建德·新葉古民居研討會”。

    會議充分肯定了新葉村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開展的鄉土古建築文化搶救與保護,並從新葉村修復的成果出發,總結歸納出“新葉共識”。這份共識,是當時我國鄉土建築文化搶救與保護首份具有典型推廣意義的行動綱領。

   “新葉共識”要求古村落保護參照“新葉經驗”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把遺產保護和民生工程建設結合起來,調動群眾保護和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要求逐步建立以適應鄉村村民自主管理為基礎,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為支持的古村落保護法治環境……要求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注重挖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內容,避免惟利是圖的商業文化對地方固有物質和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侵害……要求重視鄉土文化教育……這些內容現在看來,仍具指導意義。學界共識引起了有關部門的強烈共鳴,它催生了一項造福當代、澤被後人的工程。

    2010年,省農辦等有關單位啟動了全省歷史文化村落的普查工作。201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程”。此後,每年確定一批保護利用重點村名單,每年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已成為我省美麗鄉村建設主旋律的新樂章。

    毫不誇張地說,新葉可以視為我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的一個重要標志、重大起點。它標志著“正在消逝”的歷史在這裡留住,同時也標志著新的歷史在這裡開始。歷史文化村落所承載的歷史,是連著農村發展的根的。它同時是農村發展邏輯中不可割裂的部分。而新的歷史,既是保護歷史文化村落的歷史,更是發展歷史文化村落的歷史!

    新葉銘刻歷史,建德樂在“建德”。留住歷史、延續歷史、照耀歷史,有所作為,建德的探索,極具啟示。

    守護歷史 不放棄不言晚

    作為“露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新葉村的美譽早已流傳在外。可惜的是,由於經濟發展後“放任自流”,2002年全村有幾十幢新房插建在古建築群中。雖然對古建築本身破壞不大,但整個村落的古樸風貌遭到了極大破壞。

    當時外界開始質疑新葉村是否還具有保護的可能和價值。建德市卻以雷霆節奏掀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短短一年半時間,新葉“涅槃重生”。“保護文化遺產,絕不放棄永不言晚”,再續了新葉佳話。

    與陳志華一同見證新葉村“復原”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秋香回憶時提到:“2006年,建德市找到我和陳志華老師探討新葉村的發展,希望能把新葉村從一個遭到破壞的狀態拉回來。當時外界並不看好。結果建德方面極其重視,村裡人也很有決心,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市裡做了大量的工作,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員到新葉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新葉發生了驟然變化。比如衛生整治,曾經特別扎眼的房子經過了調整甚至拆遷,許多民居的建築風貌已與新葉原貌趨向統一。這極大地鼓舞了新葉後來的修復工作,把許多人從‘失望’的邊緣重新拉回到‘希望’。”

    陳志華、李秋香都是被建德市“守護文化遺產絕不放棄永不言晚”的巨大誠意打動的。新葉是國內首例。新建築與古建築如何協調?歷史痕跡如何保存並散發活力?土地指標如何破解?……許多探索性的難題,橫亘在現實面前。陳志華、李秋香知道困難重重,但建德的巨大決心和強大行動力,讓他們願意“摸著石頭過河”,與新葉共進退。

    兩人答應了作新葉村修復工程的技術指導。由二人擬定的《關於新葉復原保護的建議》,是第一階段新葉村修復工作的主要指導依據。

    建德市建立了市、鎮、村三級組織保障機制。在2006年底至2009年之間,重點完成了新葉村自來水、污水設施改造,和供電、電信、網通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古建築的“外貌修復”並未影響百姓享受便利的生活。通過對“新建築”降級改造,對破損的古建築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新葉村的“原貌”初露雛形。

    村內道路基本恢復修整為青石板路。主要道路安裝了仿古路燈。原有的池塘徹底清理,水質明顯優化。全村的綠化面積擴增為6000余平方米。

    2009年,新葉村第二輪保護工作再次啟航。重點是把第一階段的成果深化、細化,建立系統化、長遠化保護發展模式。

   《建德新葉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明確規定新葉村的保護范圍、保護層次、保護重點、保護內容和保護舉措,形成了新葉村綜合保護的法定依據。

   《建德市大慈巖風景名勝區新葉區域保護管理辦法》和《新葉古村保護管理規定》,結合新葉村西側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慈巖景區,對古村外圍更大的區域進行整體風貌的保護。

如今規劃6.24平方公裡的新葉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依次劃分為核心區、外圍控制區和傳統農耕風貌保護區。凡古村范圍涉及到的建築、文物、環境以及古村落所屬的山脈、水庫、溪流和田地均納入保護。新葉的建築藝術、先賢名士的生平傳記、教育訓導、詩詞歌賦、民間小曲、地方掌故,和村民生產生活的傳統習俗等傳統文化,被同步保留下來。它們或以印刷品收錄在檔,或以節慶、文化體驗活動再續活力。

    去年到今年,建德市明確了省文保單位大慈巖鎮李村村為杭州市歷史文化村落利用保護重點村,大慈巖鎮上吳方村為省歷史文化村落利用保護重點村。自此,新葉村、上吳方村、李村村成為串聯大慈巖鎮古村落群最閃耀的三顆明珠,相互毗鄰、交相輝映。

    參照“新葉經驗”,建德市開啟了打造“中國鄉土文化建築博物館”的宏大工程。力爭用三年時間,重點打造列入文化保護單位的5個傳統村落,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色”的村落格局。

    目前,建德市共有1217處歷史建築經由文物普查備案在冊。已投入古村落保護、歷史建築維修資金6000萬元,完成了其中95處重點宗祠的修繕和350多處一般民居的翻修翻漏。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呈“燎原之勢”,如火如荼推進。

    續寫歷史 將目光投向發展

    歷史是發展。對於承載歷史的古村落來說,其傳承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古村落保護不僅要“保存遺跡”,更要“活態傳承”。

    許多游客喜歡看歷史文化村落特殊的風景,但未必熱衷於參觀歷史古跡和文物。這就反映了一個情況:歷史能被延續,除了要有“遺存”,更需要一個生動的姿態。如果說歷史文化村落是歷史的容器,那麼它的發展應該繼續盛滿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既有著歷史傳承下來的鮮活記憶,也有一些歷史與時代產生的新鮮組合。比如發展與歷史文化村落息息相關、交相輝映的產業,比如創新傳統文化表達的形式……這些“發展”若得宜,它們所形成的“姿態”,會讓歷史更飽滿、充滿著激情與生命力,而不只是讓歷史“睡在博物館”供陳列、供追溯。

    近年來,建德堅持合理開發、注重特色、保護遺存,深入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嚴州古城保護、新葉古村保護、“建德人”遺址保護等工作,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有一定的旅游開發潛力,寓歷史文化於體驗活動中,喚醒了歷史文化遺存的巨大魅力。

    以“嚴州古城”為例。古鎮梅城作為嚴州古府所在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獨一無二的“雉堞半作梅花形”的古城牆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古城牆。

    結合“三江兩岸”景觀帶建設,建德通盤開發“嚴州古城”。修建完成了歷史上的佛教文化主要景點玉泉寺,並結合梅城大壩的建設完成了嚴州古城一期800米及定川門景點的修建工程。未來的“嚴州古城”將雲集東湖、西湖寶華洲、六合古井、鄭秉謙故居、南北雙塔、青柯亭等人文歷史景點;充分融入嚴州文化研究會、嚴州書畫院、嚴州攝影協會等“活動基地”;更有嚴州蝦燈、嚴州生漆、嚴州青石刻技藝等省級非遺展示體驗。它們一一串聯,完全將嚴州古城的資源激活。“古城開發”的模型,為嚴州歷史文化線添上生動的一筆。

    以農村傳統文化為依托,以古村落特色旅游和農產品展示展銷節慶活動為紐帶,建德引導特色產業發展。新葉古村成立旅游公司進行開發和包裝。全村設立閣樓、祠堂等旅游景點20余處,結合特色農業開發油菜、蓮荷等攝影基地,發展農家樂12家、農家旅社80余戶,建成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汽車站及青年旅行社,打造“宜居、宜游、宜業、宜文”的新葉旅游風貌。這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戶增收創造了活力。

    如今,古村落“串珠成鏈”。“十裡荷花古村線”精品線路建設全長10公裡。線路涉及大慈巖村、李村村、上吳方村、新葉村、裡葉村、雙泉村等6個古村落。整條線以明清古居、江南懸空寺、農耕文化為主題,聯袂構建一個極具特色的鄉村荷蓮文韻旅游畫廊。

    建德婺劇登上了亞運會,壽昌舞龍走進了世博會,新葉昆曲入選省級非遺名錄……隨著建德“非遺文化”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歷史文化村落體驗非遺文化活動。李家斷龍、畲族民歌、李村“二月二”、壽昌“二月十”、三都“二月半”等極具農村文化特色的非遺體驗正不斷傳承、弘揚和發展。

    新葉村將贻燕堂打造成新葉酒作坊展廳,充實了農耕文化內涵;李村村連三進打造成民俗文化展示館,充分展示了當地的農耕文化;大同溪口村翁家祠堂作為村級文化中心,當前不僅成為兒童暑期娛樂的新天地、老年人休閒養身的好去處,傳統村落本身也被賦予了新的活力與光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