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生態游
日期:2016/12/13 22:44:19   編輯:古建築紀錄江灣古鎮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成功,更加堅定了婺源這個國家級文化與生態縣發展旅游的決心。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運才 李興文 沈洋
“五一”小長假期間,江西省婺源縣推出了最低85元的感恩回報活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省級以上勞模實行免票優惠。各主要景區還為游客表演徽劇、傩舞、婚俗等精彩民俗節目,突破“門票經濟”困境,轉型以質取勝。《瞭望》新聞周刊獲悉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小長假第一天,包括江灣在內的主要景區就接待游客3.18萬人次。
江西婺源縣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其中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鎮江灣則是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年1月,江灣景區從全國80多家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婺源縣委書記周遐光告訴本刊記者,江灣景區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把尊重游客和保護當地群眾利益緊密結合,主打生態牌、深挖文化內涵,原汁原味地展現古徽州村落風貌,逐漸步入景區品位提升、游客增多、群眾受益的良性循環。”
營建生態派古村風貌
江灣古村背靠後龍山,面臨梨園河。後龍山綠意盎然,梨園河清澈見底,青山綠水間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若隱若現。這是創建5A級景區後,游客進入江灣景區的真切感受。但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農家樂日漸增多,缺少污水管理措施,有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有的排到路面,一度嚴重影響江灣景區的環境。
創建5A級景區首先就要解決污水處理問題。景區管理部門通過鋪設地下管道把農家樂排放的污水收集起來,統一排放到水塘裡,並在水塘裡種植水生植物分解和吸收污水中的有機物,然後再對污水進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污水橫流的場景不見了,環繞古村的小溪恢復了往日的清澈。
“生態是鄉村旅游的根,誰擁有更好的生態環境,誰就擁有了未來發展更多的選擇權。”周遐光說,在創建5A級景區過程中,江灣景區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水源涵養保護、自然景觀保護、生活污水處理等生態工程項目。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江灣景區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村裡有御史府宅、中憲第等明清時期官邸,又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但是,歷經歲月滄桑,一些古建築外立面出現了裂痕和破損。同時,部分村民亂搭亂建臨時攤點,甚至破牆開店,妨礙景區觀瞻。
周遐光說,在嚴格遵守修舊如舊原則的基礎上,婺源縣對江灣古建築的外立面進行修復,關閉臨時攤點和破牆而開的店鋪,並對與古村落風格不協調的構建物、附著物進行改造和美化,對經營戶的門店招牌進行統一設計。
打造徽州文化大觀園
蕭江宗祠斜對面的古戲台上,一台傳統徽劇正在上演。來自湖北麻城的游客廖曉軍一家三口正津津有味地觀看演出。他告訴本刊記者,這是自己第三次來婺源旅游,吸引他前來的不僅是婺源良好的自然環境,更是其濃厚的文化底蘊。
婺源縣副縣長江細蘭說,除了每天演出徽劇外,江灣景區還恢復了鼓吹、抬閣、傩舞、板龍燈等古徽州民俗,在景區穿插安排各種婺源民俗表演區域,常態化地開展婺源民俗文化表演,讓游客感受古徽州文化的魅力。
鼓吹、抬閣、徽劇、傩舞、板龍燈等民俗文化表演還受到境外游客青睐。2013年元旦期間,來自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名游客在婺源游鄉村、賞民俗、迎新年。
除民俗文化外,民間手工技藝也是古徽州文化的精華,木雕、石雕、磚雕並稱為“徽州三雕”。為了讓游客了解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江灣景區新建了集中展示“徽州三雕”,以及竹雕、紙竹傘、篾工、剪紙等多項民間手工技藝的“百工坊”,不僅豐富了景區文化內涵,還促進了這些手工藝品的銷售。
游客與村民利益並舉
“鄉賢園,園內建有歷代名人石雕群、種植各類名貴花草樹木四十余種……”在江灣景區鄉賢園景點門外,樹了一塊介紹景點的青石板。本刊記者看到,每個景點都配有這樣的青石板,除中文外,還翻譯成英語和韓語。即使沒有導游,游客也能輕松游覽,在細節上都體現了對游客的尊重。
與此同時,江灣創建5A級景區、恢復古村落原貌,環境整治和征地拆遷不可避免。據了解,江灣創建5A級景區共完成征地57畝,拆遷房屋2985平方米,涉及征地拆遷的村民194戶,涉及環境整治的村民143戶,整改內容多達715項。
婺源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方建軍說,在環境整治過程中,婺源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將“公開、公正、公平”的理念貫穿始終,依法依規、陽光操作,切實保障百姓權益,“創建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沒有一名群眾因創5A上訪。”
因為創建5A級景區,村民王素珍家破窗而開的店鋪被取締了,如今她租了一個店鋪經營樟木飾品。雖然要支付一筆租金,但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最初抵觸情緒很高的王素珍如今已經釋懷,她說:“環境改善了,游客增多了,我們村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如今的江灣正步入景區品位提升、游客增多、群眾受益的良性循環。僅清明小長假,江灣景區就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