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是一個生態環境特優的千年文化古山村,聚居陳氏為主的近千戶人家。四境名山名水載於西漢正史——《漢書•地理志》,有鎮亭、越天門山、天門水等。西漢開道後,是始寧和剡縣等地經寧海通永嘉的必經之道。謝靈運、李白等著名詩人從此道雲游,留有《登臨海峤》、《夢游天姥》等名篇。至今,村內尚有保存完好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古戲台古宅、古巷、溪坑、古橋、古樹等。
古村處於形似天盆的山谷之中,海拔高達945米的千古名山——越天門山脈的起點鎮亭山(又稱第一尖)的東南麓,在大虎尖、小虎尖、外崗尖、四尖頂等高山環抱之中,村莊海拔250多米,有如特大的衛星信息接收器,是個俗話說的風水寶地。好象四條小龍的溪坑匯聚於村中,沖出有如天門的峽口,即天門水,是穿越高山峽峙中,長達20裡的龍宮大溪峽谷——龍宮生態溝。沿溪的石砌古道,是西漢武帝時,為平定閩越叛亂而開辟的古棧道,也是會稽向東南出海,連接今新昌和寧海縣城的大道,龍宮村是這一古道的轉折點和宿營地。
20裡生態溝中,無一戶人家,無一丘耕地、無一片人工種植林、無一根電線桿等現代設施,完全保持著原始次生林和石砌古道的原生態環境。峽谷中,排列著喜鵲潭、湯瓶潭、大洩潭、長石壇、雁度潭、殺羊潭、雷落潭、火棍潭、紙塘潭、冷潭、大巒潭等水景;獅子頭、雞冠巖、龍床巖、仙人曬肚、小天等巖景,沿溪兩側還有岔坑、裡大坑、裡山坑、紙塘坑、東高坑、西高坑。因西溪水庫建造成淹沒,今尚有龍宮至高坑口5.3公裡可供游覽。與長石壇相連的岔坑中之四洩——小放洩、大巖洩、香巖洩、大放洩,是整條峽谷中景觀最美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段。
龍宮村名,亦原於獨特的生態環境,距村西北裡許的石龍窦,水之源頭在第一尖,奔流近20裡至此,從石窦中沖出,形成宮殿般的潭湫。清代光緒寧海縣志稱:“石龍窦,龍宮嶼窦,在石壁下,世傳龍於此出入,其輾轉挨擦處有痕,下為大湫,不知源從何來,窦水瀉下,噴激如飛練,崖上有石龍窦三字。”村南裡許的大洩潭,深達30多米。(1988年建大洩潭水庫大壩時,用五台抽水機經一星期才抽干)伴隨龍窦、龍洩之間,又有眾多龍潭及龍床,顯然是龍的宮殿了,明正統十三年(1448),正式命名為龍宮溪和龍宮村。古村唐代為楊氏、龐氏聚居地,宋代以後陳氏一脈興隆,獨秀至今,陳氏占村民的98%以上。
古村中,古溪坑、古民宅、古巷弄、古橋梁、古祠廟和古樹木風采紛呈,自2002年全面管控拉圾、污水以來,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古村落。
楊家坑、樵坑、龍宮溪、溪灣坑象四條小龍穿村而過,溪坑中一道道攔水小壩,使各條溪坑形成一個個清澈的小潭,人們到此,能看見潭中魚兒的須發。還有坑畔有如蟠龍的楓楊、香樟、苦楮等古樹,使古村成了名副其實的龍宮。
後牆弄、樵坑弄、穿堂弄、書院路、溪邊路、東邊牆弄、大阊門牆弄、新阊門牆弄、秧田弄等古巷弄中,分布著30多個古宅院,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藥店道地、染店(香店)道地、進士弟、三穿堂、上道地、下道地、五世同堂、專員居、上新屋、下新屋、裡三份、外五份、安吉貞、居其所、眾星拱北、允盛堂等10余個道地。其間由龍溪橋、姆溪橋、樵坑橋、望月橋、石橋頭、龍亭橋等古石橋連接全村,其中石橋頭和姆溪橋是貫通東西,東通象山港,西連紹興府的主通道古石橋。
陳氏宗祠分總祠星聚堂、支祠三之堂、新祠崇德堂(育英書室)三所祠堂,龍宮大庵(集福寺)、望月庵(寺)兩所寺院,均有一定的規模並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陳氏宗祠和龍宮大庵,陳氏始遷祖陳仲良(1091一1153)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一1124 )從新昌縣平湖遷入,近千年來,丁口繁盛。村民因勤勞而物產豐富,以好學而考取功名者眾多,先後建成三座祠堂,其中總祠稱星聚堂,建於明崇祯十六年(1643),以氣勢宏偉,做工精巧著稱於寧紹台邊地區。其古戲台於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十大古戲台之一。新祠崇德堂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還是熱心教育的慈善家創辦的育英書室。三之堂為支祠,建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三座宗祠均各具特色,是展示陳氏山鄉古文化的旅游景觀。
龍宮大庵,緊靠村西石龍窦之西側,其環境之優,當人們到達距庵門口,可耳聞梵音時,仍不知庵之所在。抗日戰爭時期,寧波於1941年淪陷,專員公署到此庵,日機投炸彈,欲炸此地,卻投向了隔山的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