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產村相融 崛起特色新農村

產村相融 崛起特色新農村

日期:2016/12/13 20:14:3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汶川構建統籌城鄉發展新格局

    一座座特色村莊依著山勢、沿著河谷錯落有致,深深淺淺的樹掩映著一棟棟農民新居……進入初秋,行走在汶川,記者看到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畫卷。

    每個產業園區是一個旅游景區,每個生態村寨是一個旅游景點,每個特色魅力鄉鎮是一個旅游集散地。汶川推動產業與村寨互動共融,以“災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農民變市民”的深刻變化,演繹著“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的魅力。

    科學規劃 打造現代農村新形態

    “對不起,我們今天客滿了。”水磨老人村飯店老板應堂輝對上門的游客說,語氣中有些歉意。

    “汶川特大地震前,水磨的居民主要是工廠工人,沒有像老人村這種規模的飯館。”應堂輝說,震後60余家企業外遷,水磨逐漸成為汶川旅游產業發展的標桿,清澈的壽溪湖,藏羌漢民族建築特色的春風閣,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禅壽老街等景點,讓各地游客慕名而來。水磨農民實現“樓上安居、樓下就業”,產業發展不斷提檔升級。

    水磨古鎮的騰籠換鳥,是汶川堅持“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的縮影。

    該縣按照“以文為魂、農旅統籌、一三互動、接二連三”思路,把災後美好新家園與產業轉型升級、民族風情重構等同規劃、同推進,做到空間上“兩化”互動,布局上功能分區,促進小城鎮大發展、小產業大市場,有效引導和帶動城郊人口向城鎮集中、高半山區人口向新村集中,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一條條馬路干淨整潔,一棟棟農家“別墅”簡約清新,一間間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商鋪生意興隆……“映秀的變化好大啊。”走在映秀中灘堡大道上,來自重慶的游客李家雲發出感慨。

    與此同時,汶川按照“農民主體、城鄉聯動、景區管理”的要求,把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旅游國際化、文化市場化結合起來,納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把全縣作為一個景區來規劃,把集鎮作為一個小城來設計,把村莊作為一個景點來建設,把農戶作為一個文化小品來改造,著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鄉村發展格局,實現“兩化”互動、全域景區建設、村鎮一體建設的三贏局面,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

    走進綿虒鎮三官廟村,只見一排嶄新的羌式民居建築群整齊排列。村落之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三步一景、五步一院,與成片的大紅櫻桃樹等特色果蔬相輝映。失地農戶王朝玉家年前開張的鄉村旅店就在其中。

    “把三官廟的牌子打出去,才能把生意做上去。”年屆六旬的王朝玉期待著日子越過越甜。根據規劃,綿虒鎮將周邊的綿豐、三官廟、羌鋒、高店等村打造成大禹文化旅游風景區,著力探索農耕文化新農村綜合體。

    新農村綜合體是汶川推進村鎮一體的有效載體。目前,全縣規劃的六個鄉鎮新農村綜合體各具特色、各有亮點。

    按照規劃,汶川在映秀建地震紀念遺址,在三江建水鄉藏寨,在臥龍、耿達集中建設 “揭陽—臥龍生態新家園”和“潮州新村”。在水磨、草坡、三江、克枯,則支持當地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目標,發展特色農業,建設花卉、果蔬、藥材等基地……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面,汶川積極探索建設有規模、多功能、現代化、開放性的新型農村社區,打造特色魅力村鎮、幸福美麗家園和精品旅游村寨,形成特色濃郁的休閒農業旅游景區景觀集群。

    產村互動相融特色新農村崛起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汶川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休閒農業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山區型現代農業,培育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村、現代林業產業強村、現代畜牧業重點村,特色農業產業帶成為觀賞體驗風景區。短短幾年,汶川群眾依托新村產業發展,鼓了腰包,樂了生活。

    震前,漩口鎮、水磨鎮和三江鄉的22個村散居山間。汶川縣抓住災後恢復重建契機,從漩口鎮的趙家坪村開始,沿漩(口)三(江)環線公路形成環狀公路網絡,把22個村連起來,積極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重點發展基地型農業。現已恢復發展猕猴桃基地8000畝、茶葉基地4000畝。發展大批生豬、肉鴨、山雞、虹鳟魚養殖場、養殖戶,帶動下游加工業。

    針對漩口、水磨、三江離成都近的優勢,開辟短程旅游,發展庭院經濟,打造特色農家旅游,環線22個村做到一房一景、一村一色、一線一特。

    8月23日,漩口鎮集中村村民羅福芳在菜地裡忙活,她身後是震後建成的農家樂。今年3月以來,她家已接待數十批客人,一年收入十來萬元。“來這條旅游環線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通過開農家樂,發展休閒農業,不出家門就可以賺錢。”羅福芳喜滋滋地說。

    特色種養業和農家旅游優勢聯動,已讓漩三環線沿線3775戶13047人受益。

    “突出產業協調,做好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文章,重點培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把特色農業基地做大,把一村一業產業做強,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建設現代農村。”阿壩州委常委、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說,這是汶川結合實際,推動產村相融、村鎮一體,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好路子。

    給生態讓步,為旅游轉型。汶川依托天然的地理優勢,立體展示觀光農業帶、休閒農家旅游帶、自然生態觀光帶。目前,全縣建成11個特色魅力鄉鎮、20個精品旅游村寨、91個幸福美麗家園,汶川三江生態旅游景區、汶川水磨古鎮景區、汶川映秀5·12紀念地景區、汶川大禹文化旅游景區四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覆蓋全縣70%的鄉鎮,通過旅游景區化、標准化建設和幸福美麗家園建設,實現村、鎮、城設施配套建設一體化,全面撬動新農村整縣建設推進。今年1至8月,全縣共接待游客43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6%和75.6%。

    漩口鎮堅持新型工業化與生態城鎮建設相結合,以集鎮為中心,主要生活服務區和周邊安置點為輻射帶動區,沿古溪溝、小麻溪溝、八角廟及聖音寺等周邊拓展點為生產區,規劃建設2平方公裡的工業集中發展區,著力構建生態漩口鎮、工業百億園。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旅游名鎮、魅力鄉鎮,形成科學的城鎮和工業功能分區,搭建城鎮發展框架,預留特色產業發展空間,汶川著力構建“城鄉互動、產村相融、村鎮一體、協調發展”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統籌考慮居住與生產生活、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綜合配套,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汶川干部群眾凝聚共識,將通過創新理念思路,力爭在產業發展和新村建設互動相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上走出特色、產出效益、致富農民,全面推進汶川城鄉一體化進程。 (記者 李占莊 松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