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
日期:2016/12/14 17:34:3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草堂寺位於陝西省戶縣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約五十公裡,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約創建於東晉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這裡東臨沣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草堂寺內松柏參天,翠竹輕拂,亭閣玲珑,意境幽邃。它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三論宗祖庭。
現存草堂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國逍遙院內一部分。後秦國王姚興崇尚佛教,於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高僧鸠摩羅什來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經典,後在園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於鸠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得名為“草堂寺”。鸠摩羅什既通梵語,又娴漢文,佛學造詣極深,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典為依據,創立三論宗,尊鸠摩羅什為始祖。草堂寺作為鸠摩羅什的譯經道場,因而成為三論宗祖庭。三論宗在唐初盛極一時,並流傳到日本等國。
隋大業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淵為鄭州刺史時,曾為次子李世民目疾來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內供養。唐朝時草堂寺曾改名為“西禅寺”,但舊名仍被沿用。天寶年間飛錫法師主持寺務,傳播佛法。804年,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來我國游學,在天台山從道遂、行滿二法師習天台教觀,歸國後在比睿山創立日本天台宗。13世紀,日蓮(1222-1282年)在比睿山學習天台宗,1253年專依鸠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這樣,日本日蓮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為其在中國的祖庭,並尊鸠摩羅什為初祖。1982年日蓮上人圓寂七百周年紀念,日本日蓮宗信徒為了表達對鸠摩羅什的敬仰和對草堂寺的向往,捐資雕塑了鸠摩羅什三藏法師坐像和修建了紀念堂。元和年間,唐憲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宗密禅師常在此弘揚佛法,被稱為草堂寺的中興之時。宋朝初年對草堂寺進行大規模重修,改稱“清涼建福院”,金、元、明時期仍稱草堂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摩羅什弟子僧肇被封為“大智圓正聖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為“聖恩寺”。清同治年間,寺院曾毀於戰火;光緒七年(1881年),草堂寺有被山洪沖毀。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8人,土地一百多畝。1949年後,國家曾三次對草堂寺進行維修。1984年,由縣民政部門移交僧人管理使用。
草堂寺坐北朝南,高大的山門上方掛著趙樸初先生所書“草堂寺”金字橫匾。沿青磚林蔭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鐘亭,掛一口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鑄巨鐘。鐘重2噸,高2.6米,口徑2.2米,鐘腳飾以浮雕龍鳳獅子圖文。與鐘亭相對是碑亭,內有《唐故圭峰定慧禅師碑》。定慧禅師即唐高僧宗密,華嚴宗祖師之一。大殿西側門外,有一塔亭,亭內矗立著草堂寺最珍貴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捨利塔。塔身八面十二層,用純玉石襄拼而成。捨利塔北邊竹林深處,掩映著遠近聞名的“煙霧井”。
草堂寺經歷了千余年的歷史滄桑,香火不絕,高僧輩出。歷代文人墨客在此尋幽覓古,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文。今天,草堂寺修繕一新,寺內種植了竹林,培育了園圃花壇,既美化了寺院環境,又實現了自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