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游楠溪江 書籍知多少
日期:2016/12/13 22:25: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1983年,安徽作家王英琦隨團考察永嘉橋頭鈕扣市場,偶然目擊楠溪江,寫了一篇《楠溪山水可入畫》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楠溪江遂引來了人們探詢的目光。
楠溪江自開發以來,就以它清純柔和的美征服了世界。很多人在觀賞獵奇的同時,也為楠溪江的宣傳加緊趕路,各類關於楠溪江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
相關書籍至少有200多種
據筆者粗略計算,介紹楠溪江的或者與楠溪江有關的書籍至少有200多種。
其中有普及類介紹的,如林斤瀾、李文照合編的《初識楠溪江》(中國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張純潔的《行吟楠溪江》(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陳繼達的《楠溪江歷代詩文選》(海洋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溪山吟》(海洋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胡念望、胡躍中的《楠溪江導游詞》(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等等。
有學術型研究的,如陳志華教授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三聯書店1999年10月出版)、阮儀三主編的《楠溪江宗族村落》(福建美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胡念望的《芙蓉蒼坡以及楠溪江畔的其他村落》(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等等;有以圖為主的,如葉新仁的《中國楠溪江》(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陳志華、李秋香的《楠溪江中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陳益清的《楠溪江》(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陳凱的《楠溪民居》(中國攝影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有總體風貌的,如胡念望的《密境之旅楠溪江》(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胡念望的《楠溪江:風景這邊獨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徐崇統主編的《耕讀楠溪》(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等;也有就某個古村落深入挖掘的,如戴巖梁的《千年嶼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徐逸龍的《楓林古鎮景物志》(中華書局2011年12月出版),等等。還有不少書是立足於整個永嘉的普及讀物,如1994年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的《今日永嘉》(張樹賢主編)、1994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可愛的永嘉》(章育才、唐洪象主編)、1995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瓯名鎮--永嘉》(徐耘天主編)、2006年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永嘉風物》(李震主編)、2011年1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永嘉金石志》(鄭小小主編),等等,這些書裡,楠溪江流域等人文或自然風光成為研究或宣傳的一個方面。
“更可愛的是楠溪江人”
介紹楠溪江方面的書籍,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林斤瀾、李文照編的《初識楠溪江》。
該書是一本散文集,有很多人合作,主題卻是一個:楠溪江。該書於1992年10月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發行,出版印數5000冊。該書雖然頁數不多,可是書內文字的分量卻不輕,是一本頗值得經常翻閱與永久珍藏的袖珍型書籍。書中編錄的文章來源於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1989年,溫州籍作家唐湜、莫洛、陳惠芳、林斤瀾、李文照、金江等人同游楠溪江大若巖景區之後寫下的詩情畫意。第二個時間段是1991年北京作家群體汪曾祺、劉心武、鄭萬隆、母國政、邵燕祥等應邀來楠溪江創作的生花妙筆。汪曾祺先生在作品《初識楠溪江》裡寫道,“游楠溪江,實只三天。匆匆半面,很難得其仿佛。但是我可以負責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美的。”該書以北京大學地理系謝凝高教授在負責編制《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為楠溪江景區的評價作為前言,由原籍永嘉的原浙江省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胡理琛撰寫後記。無論是初游的老頑童,還是再游的有心人,抑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學長,凝聚在字裡行間的,似乎都是一份對楠溪江的摯愛、對楠溪江的眷戀與楠溪江未來的憧憬與美好祝願,當然少不了的還有一份共同呵護開發楠溪江的歷史責任。
福建美術出版社於2003年2月出版發行的《楠溪江宗族村落》,該書由杭州畫院潘嘉來撰文,潘嘉來、胡念望、林鞍鋼、王鈞攝影。該書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名錄叢書之一。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阮儀三教授作序。《楠溪江宗族村落》這本書著眼於楠溪江人文方面的內容,把楠溪江古村落和宗族制度、鄉村社會結構、民俗風情、地方文化等聯系在一起來進行研究剖析,書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並通過精美的攝影圖片,使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楠溪江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現象。潘嘉來先生為了寫這本書,於2000年農歷年底獨自一人來楠溪江,整整一個月,走村訪巷,卻沒有在別處的孤獨落寞感覺。他在《楠溪江宗族村落》一書的後記裡這樣寫道,“更可愛的是楠溪江人……在楠溪江采訪時,不管是哪個村落,只要是到了吃飯的時間,我都會毫無例外地會被並不相識的村民拉到家裡去用飯,主婦會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來招待我這個陌生人,在米面(應該是素面)裡加上雞蛋、臘肉,並且我常常發現在他們自己的碗裡並沒有這些好東西。盡管村裡連一個面攤都沒有,可我從來沒有餓過一次肚子”。
楠溪江古村落研究
曾在學界引起轟動
談到關於楠溪江古村落方面的研究專著,就不能不提到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志華教授與他的三部楠溪江古村落研究書籍。
1989年,陳志華教授與攝影主持樓慶西教授、測繪主持李秋香教授一起慕名到楠溪江流域做鄉土建築研究,斷斷續續奔跑了三年。其間,陳志華教授於1990年5月邀請台灣中原大學教授馬以工、淡江大學教授宋宏焘、漢聲雜志社社長姚孟加等,在原浙江省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胡理琛、原永嘉縣政府縣長周仕琛等陪同下,考察了大若巖、楠溪江及沿岸古村落。1993年台灣龍虎基金會資助、由台灣漢聲雜志社以專刊形式分三期出版《楠溪江中上游鄉土建築》,該書由陳志華教授主編、樓慶西、李秋香教授繪圖、漢聲雜志社發行人黃永松等人攝影,在中國大陸與港澳台建築、規劃、文學、史學界引起了轟動。由於按照國際出版慣例,該書不能在國內發行,無法滿足大陸讀者的需要。1999年10月,該書文字經陳志華教授改編,以另一種面目、另一種版本形式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更名為《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插圖攝影作者為三聯書店攝影編輯李玉祥先生。該書印制精美,第一次印刷冊數為7000冊,受到國內各地讀書的歡迎,不到半年,該書便再次印刷,隨後幾年又連續印刷了多次。
2000年至2002年,筆者負責楠溪江古村落整體面上的保護利用,特別是麗水街、芙蓉、蒼坡、林坑、嶺上人家、埭頭等古村落的“洗臉刷牙鑲牙,拆今護古補過”過程中,陳志華教授曾經來楠溪江考察,面對麗水街對岸被拆除的有礙村落立面景觀的琴山戲院基址與重新按照原樣設計建造的水亭祠,眼角不覺間滴下了感動與興奮的淚水,為了這種類似違章建築的拆除,他幾乎呼吁了十年。2002年深秋,陳志華教授與李秋香教授、樓慶西教授再次聯袂到永嘉林坑一帶考察。這次一起來楠溪江的還有清華大學建築系的一班學生。陳志華教授負責調查訪問和文字撰寫,樓慶西教授負責攝影,李秋香教授負責保護規劃編制並指導學生測繪。2003年初春,陳志華教授獨自一人到林坑住了幾天。2004年8月,陳志華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楠溪江上游古村落》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這樣寫道,“這種民俗文化正在迅速消失,當前已經所存無幾,我們將在不久之後永遠失去它們”。“有一位朋友說,你要是早幾年來就好了,我爺爺什麼都知道。來晚了,來晚了,這是我們十幾年來每到一個村子都會有的遺憾。”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老教授對楠溪江古村落愛之彌深的真摯之情與面對鄉土文化在“農村城鎮化”洪流中逐漸消逝的無奈的歎息。2010年,陳志華、李秋香著的《楠溪江中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永嘉縣人民政府資助,也算是對陳志華教授多年來關愛楠溪江、研究楠溪江的一種表示吧。
對楠溪江宣傳推廣較有影響力的書籍還有筆者的楠溪江古村落研究專著《芙蓉蒼坡以及楠溪江畔的其他村落》是筆者應浙江攝影出版社約稿撰寫的。該書成稿於1998年12月份,出版社責任編輯左亞琳為書稿的編輯與圖片的安排三次來楠溪江,我叫上葉新仁老師,陪同她到楠溪江四海山、石桅巖、溪口古村、麗水街、花坦、廊下、蓬溪、鶴陽等地拍攝有關照片,並在葉新仁老師家,從他以前拍攝所有楠溪江攝影作品堆裡找尋適合本書的照片。由於該書作為江南古村落叢書之一,由羅哲文先生擔任顧問,因此出版社格外審慎,要求筆者對書稿內容一改再改,並且為了考慮其他幾本書的平衡,要求將書稿文字從18萬字壓縮為10萬字以內,要求安排150到300幅圖片。為了不至於外行人說內行話,本人特意將書稿交上海同濟大學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阮儀三教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單德啟教授審閱,並請他們分別從規劃與建築專業的角度就書稿提出意見或建議。過了一個月,筆者接到了阮儀三教授的來信,信中就書稿目錄的編排、內文的修改及圖片的穿插提出了非常詳盡的意見,並表示,他已經專門為該書稿寫了一個序言,願意為該書作序,如果筆者按照他的意見修改,他就把序言快遞給我。由於浙江攝影出版社的叢書體例與目錄編排有統一的要求,不同意按照阮儀三教授的意見修改。同時筆者在行政機關公務繁忙,沒有更多的業余時間、精力來做推倒重來的工作,只得忍痛放棄了。1999年8月份收到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單德啟教授的來信,是一篇專門為拙作撰寫的序言。看得出,老教授們審閱書稿都很認真到位。他在序言中寫道,“在我看來,至少這本書是目前問世的一部較為完整、內容翔實、特色鮮明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日本東京都法政大學建築科專任講師高村雅彥博士翻譯成日文,供學生作為輔助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