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一段水淹路令永修吳城“咫尺天涯”行路難

一段水淹路令永修吳城“咫尺天涯”行路難

日期:2016/12/13 21:11: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7月3日,天剛亮,永修縣吳城鎮農民葉世震將百余公斤水產品運到縣城出售,因為湖底公路被淹,汽車不能直達,葉世震為此換了兩趟班車,坐了一趟渡船。到達縣城時,比往常晚了兩個小時。

    吳城鎮通往外界的唯一陸路,是一條簡易的永吳(永修至吳城)公路,這條公路的大湖池段,有5公裡的湖底公路,每年豐水期總是受淹。今年,湖底公路已被淹一個半月了。

    進縣城要坐兩趟車一趟船

    3日上午,記者站在堤壩上,發現大湖池公路已經全面過水,公路兩側湖面自然連通。堤壩腳下,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漁船。一筐筐剛出水的龍蝦被裝上大貨車,運往外省銷售。

    “從看到這片水域開始,你就正式進入了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 大湖池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吳城鎮在豐水期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孤島,平常靠擺渡,只有到了枯水期,汽車才能穿過干涸的湖底公路直達小鎮。每年秋冬,大湖池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濕地草洲,也給候鳥提供了良好越冬環境。

    由於大湖池公路年年被淹,當地居民的生活大受影響。枯水期從鎮裡坐車,半個小時就能到達縣城,豐水期多花時間不說,還要坐船換車。特別是包車運送農產品和水產品,湖底公路被淹,不得不卸貨換車換船。

    漁民李友旺說,今年由於水位高,持續時間長,湖裡魚和龍蝦特別多,漁民收入可觀。如果湖底公路不受淹,運送起來更方便。反過來,一些生活物資由於運送不便,價格也會高一點。

    吳城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因其優良的水運條件,在明清時期號稱“江西巨鎮”,當地曾流傳“裝不盡的吳城,卸不盡的漢口”的俗語,其鼎盛期人口有10萬之眾。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水運地位日漸萎縮,吳城鎮居民大多移至保護區外圍,很多人就是不堪忍受出行難而搬遷的,目前鎮內人口不到1萬人。

    湖底公路年年淹年年修

    “每年豐水期,大湖池公路都被淹,除非個別的極度干旱年份。2009年淹了將近100天;2010年,這條路被淹了近4月。”吳城鎮一名干部說,因為鄱陽湖的這種旱澇交替的特性,每年永修縣都要花費大量財力來維修湖底道路。因為到枯水期,這條被水浸泡過的湖底道路干得發裂。

    當地漁民告訴記者,其實這段路只要加高一米,吳城居民出行便可免受下車乘船之苦。

    吳城鎮常務副鎮長劉通告訴記者,當水位達到吳淞高程17.5米時,這條湖底公路開始受淹。今年中考期間,該鎮中考生有120名,加上老師和家長共300人。為確保安全,大湖池兩頭安排專車接送,中間水路也有專人護送。

    據介紹,永修縣城至吳城公路經過這幾年的改造,已有了一定改善,但大湖池段道路硬化工程一直未完成。如按現有路段進行硬化改造,每年汛期仍有40天左右時間被淹。如要解決這一制約吳城旅游業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同時保護好大湖池濕地生態平衡,有專家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把大湖池全路段整體抬高至24.5米後,再進行路面硬化工程,工程造價為2600萬至3000萬元;二是一勞永逸地建設大湖池公路大橋,包括引橋在內工程造價為7000萬元,此方案被認為是最佳方案。

    要保護環境也要謀求發展

    近年來,借助古鎮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候鳥王國的生態資源,前來觀鳥的境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吳城旅游業悄然興旺,建高標准的公路或大橋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由於大湖池是鄱陽湖保護區的核心區,申請立項要經過反復論證,當地政府對這一計劃表現得很慎重。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說,大湖池是鄱陽湖保護區核心區,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修路建橋肯定得施工,產生的噪音勢必會影響到棲息地的候鳥,而且工程車輛來往也有可能破壞濕地。

    省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省生態學會秘書長戴年華認為,在我省,每到豐水期就淹沒公路的還有新建縣的南矶山、鄱陽縣的長山島以及都昌的棠蔭島,在豐水期他們都面臨著出行難的問題。建橋修路,只要盡量避開核心區是可行的,畢竟候鳥只有在冬季才會大量棲息,受影響也是短暫。退一步講,大湖池湖底公路已存在多年,枯水期每天都有大量車人經過,候鳥和水生物已經習慣。他舉了一個先例,進賢縣三裡鄉鄱陽湖的金溪湖特大橋,全長9178.5米,建設之前也引來很多反對的聲音。建成之後,越冬候鳥數量並沒有減少。

    “要保護環境也要謀求發展,關鍵是要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不管是建橋,還是修路,最好前期進行廣泛調研,多聽取各方意見,在采取環保措施的基礎上,影響只是短暫的。”戴年華說,這裡有個問題,地方發展不光站在區域的角度,還應將整個鄱陽湖納入通盤考慮,應采取相應的生態補償措施,比如適當拓寬鳥類的棲息地,拆除湖面的圍網養殖區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