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千年古村仙崗欲成旅游新景點
日期:2016/12/13 22:38:30   編輯:古建築紀錄村中九成建築為古建築,部分古建築有望納入國家文物保護
計劃與仙湖度假區合作,打造省歷史文化名村和丹灶旅游景點
開欄語:
現在說起南海,很多人都會想到千燈湖、西樵山,或者金融高新區、經濟開發區,而對於散落在南海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南海人的古老村落,我們又知道多少?
以前,人們對南海古村落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毫不知情。假如有機會,我們何妨親身一探,欣賞它們蘊藏了多少個世紀的韻味。
從今天開始,《今日南海·村居》將開設“走進古村居”欄目,和讀者一起深入南海特色各異的古村落,掀開它們的神秘面紗,一睹它們綻放的新風采,敬請垂注。
丹灶仙崗村,據傳已有1600多年歷史,至今村中建築仍有九成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所保存的文物跨越宋代至民初。
近年來,不少村民將古建築拆掉建新房,古建築群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此,丹灶政府、仙崗村委會積極開展多項保護工作,欲將仙崗村打造成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丹灶旅游景點。
見聞
村內房屋九成古建築
進仙崗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特色鮮明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
據了解,整個仙崗村的古建築超過9成,眾多古跡分布於村中。其中古建築群資源龐大,並保存完好,單單古祠堂就有儉堂大夫祠、陳氏大宗祠等10多處。此外,仙崗聖堂大街內還有宋代古井、清代書院、清末民初舊商鋪等。該村還有歷史傳說葛洪煉丹遺物“丹缽”、歷史人物“百年人瑞”陳廣文、現代愛國儒商陳仙洲的故居等,極具歷史保護價值。
從仙崗的水巷坊到低井坊,有幾十間建於清末民初的古建築群,這裡的房屋整齊、巷道筆直、橫道四通八棕,都是一律式的青磚镬耳屋。據村中80多歲陳敬之老人介紹,由於東這一片的戶主大多在外經商,現在住在這裡的居民已從原來的幾十戶減少到8戶左右。
千年流水井長流不息
仙崗赤坎湧旁有一口獨特的流水井,傳說東晉時起郎中葛洪來到仙湖,看到這裡風景秀美,於是在此掘井煉丹,為四方百姓治病。如果傳說屬實,那這口井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這個用麻石塊鑲嵌的流水井井口呈長方形,深度只有80厘米,井沿有一個酒杯大小的圓孔,清泉從圓孔流出,沿著細槽直往赤坎湧流去,故被稱之為流水井。在流水井旁,來取水的群眾絡繹不絕。“流水井的水用來泡茶,比用自來水泡的茶清甜得多!”仙崗村支書葉偉華介紹說。
讓人稱奇的是,歷經千年風雨的流水井至今始終保持著極大的流量,永不涸竭。
保護之路
問題1:如何加強村民保護文物意識?
部分古建築納入保護
以前,仙崗村由於沒有實行統一規劃,村內不少老屋被村民拆掉在原址建起新屋,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村落的格局,使仙崗村的傳統風貌受到影響。
為了使村中的古建築不再受破壞,仙崗村對某些殘缺的古建築出資修葺。“古建築多是杉木和磚瓦等結構,平時的維護工作任務很重。”村干部伍錦源說,仙崗村為此計劃將一些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築納入國家文物保護,由國家統一規劃並維修。
“由於涉及到的資金較多,有些村民並不願意將村中文物納入保護。”伍錦源說。丹灶文化站為此聯同各相關部門展開工作,制定規劃方案,力求讓村民簽訂相關保護協議。另外,仙崗村在其東片村口規劃了新房屋用地,村民可搬至新村,以保護原有建築,至今已有不少村民搬遷入住。
通過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逐漸加強,村內的“儉堂大夫祠”已向國家提出保護申請,相關工作正在審核當中,陳氏大宗祠堂也有望在將來被申請納入保護。
問題2:古村落如何走向產業化?
與仙湖合作打造新景點
去年6月,鎮政府為仙崗村申報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但由於村內某些文物被破壞、文物保護落實功夫不足等原因,申報並不成功。
“有鑒於此,我們將吸取經驗,並繼續加大保護力度。”古慶堅說,若是政策允許,仙崗將繼續申報第三批省歷史文化名村。
據了解,仙崗村毗鄰仙湖。“利用好文物資源與旅游資源,有望將其產業化,打響丹灶的旅游品牌。”村支書葉偉華說,希望以後有機會與仙湖度假區合作,一同打造嶄新的旅游景點。廣州12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