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文化遺產遭建設性破壞 專家呼吁原生態保護開發

文化遺產遭建設性破壞 專家呼吁原生態保護開發

日期:2016/12/13 22:38: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在中西部一些文化旅游景區中,文化遺產不僅正在遭遇建設性破壞,而且景區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傳承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侵蝕。專家建議,在文化旅游景區應鼓勵“原生態保護和開發”。
  貴州鎮遠古城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遺存有樓、閣、殿、宇、廟、祠、館等古建築50余座,古代民宅、巷道、碼頭、驿道處處可見,其中一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蕭功秦說,這樣一處極富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名勝,近年來在旅游開發中卻人為地遭受嚴重破壞。老街上原汁原味的明清木質房捨,大部分被改建成磚石結構,新建“古鎮”的風格並沒有保留黔東南的吊腳樓,而是一律畫蛇添足地改建為徽州建築的馬頭牆。
  蕭功秦說,在利益驅動下,當前不少地方歷史文化旅游開發,變成“建設性大破壞”,部分地方干部根本聽不進文物專家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意見,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某些開發完全違反文物建築必須遵循“修舊如舊”的政策規定,搞得不倫不類,面目全非。
  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古商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有近10萬平方米、380余棟明清古建築。如今核心區外的許多精美建築都已夷為平地,在瓦礫堆上新建的樓盤和酒店與古城風貌格格不入。
  與洪江古商城相距僅150公裡的鳳凰古城,一些居民將祖傳老屋拆掉,修成“家庭旅館”,或加層蓋房,各類新式房屋穿插於古巷,僅在回龍潭附近殘留下10多棟老屋。沈從文墓地前方一段寧靜的江堤,現在也建起一棟大型賓館,將墓地原本比較幽雅的環境完全破壞。
  蕭功秦說,歷史建築文物的功能是承載歷史記憶,具有不可復制性。擁有殘缺感、滄桑感的古跡,包含著真實而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這是鋼筋水泥式現代建築所替代不了的。
  切莫讓利益驅動毀掉文脈
  我國中西部地區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建築性破壞之外,缺乏對文化產業的系統規劃,盲目追求經營利潤,也使得部分旅游地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文化異化”的侵蝕。
  在成都市的古街“寬窄巷子”,這條本應該展示成都古老文化的歷史名街,經營現當代藝術和印度、尼泊爾等南亞手工藝飾品的店鋪隨處可見,銷售蜀繡、蜀錦的特色文化產品的門面不僅少得可憐,而且門可羅雀。沿街的古建築更是大量改為餐廳酒樓,叫賣各式各樣的“私房菜”和“西式大餐”。入夜後,“寬窄巷子”的酒吧傳出喧鬧聲,古樸的川蜀文化氛圍蕩然無存。
  在雲南麗江,厚重的人文底蘊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來此訪幽尋夢。這座古城聚集了大量常住的外地客人,納西族文化風貌漸漸淡去。近年來隨著游旅業的發展,大量外地資本也湧入麗江古城。在古城裡經營手工藝品的多位店鋪經營者說,由於租金水漲船高,商鋪漸漸轉給了外地戶,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店面,生意遠遠不如那些時尚、熱鬧的酒吧和飯店。
  蕭功秦說,如果聽任旅游開發熱潮損害古城文化遺產,那麼該地區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遺存將轉移和失落。
  遺產原生態保護勢在必行
  針對古城旅游開發熱潮遭遇的“文化傷害”,不少專家學者表示,傳承原生態文化是古城保護與合理開發的根本,旅游開發不僅要展現古建築的風采,更重要的是,要把當地民風民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游客面前。
  雲南省在文化惠民村建設中,把原生態保護貫穿其中,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翁丁村,掛牌成立了佤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習所,原汁原味展現佤族歌舞和原始祭祀儀式,把古村從景區提升到游覽區和歷史文化體驗區。雲南省文化廳廳長黃峻說,保護古村落才能延續民族記憶。這就要求在保護文物的同時,采取多種辦法保護景區內原住居民的生活風俗,讓翁丁村佤族的歷史文化得以較完整的延續。
  湖南鳳凰縣山江鎮的苗族博物館是湘西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博物館所在地是湘西最後一個“苗王”龍雲飛的苗王府,占地面積1864平方米,分為苗族農捨、古代住所、殷實人家、武士家居、巫師小屋、服飾掠影等9個館室和苗族風情園、生活區等。
  這所苗族博物館,以家文化為切入點,有藏品一萬余件,涵蓋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繡女之家”展館裡,陳列著博物館收藏的十分精美的苗家傳統刺繡——帳檐。其構圖的巧妙、繡藝的精湛令人驚歎。除實物展示外,融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苗家風情表演,也讓人充分領略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文化,令人大飽眼福。
  黃峻說,文化保護需“形神兼備”,旅游開發應該合理適度,科學規劃。“文化異化”的背後是中華文化“魂”是否能留得住的問題,既要考慮時代元素,更要注重文化傳承,這樣才能形成旅游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北京2月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