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浪漫七夕到古橋上牽手望星空

浪漫七夕到古橋上牽手望星空

日期:2016/12/13 23:12:5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橋,成了七夕佳節裡一個浪漫的元素。
     江南水鄉,河網密集,古橋眾多。一座座矗立了千年的石橋上,不少都發生過讓人動容的浪漫故事,有的流傳千年為後人銘頌,有的沒有流傳下來,卻依舊活在兩個有情人的心中。
    有沒有想過在七夕夜這個浪漫的夜晚,牽起心上人的手,漫步在斑駁美麗的古橋之上,一起仰望星空,看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
    周莊雙橋
    月夜雙橋人約黃昏
    周莊的雙橋,不僅是周莊的標志,也是周莊的門戶。她打開了周莊的大門,令周莊聲名鵲起。
    雙橋為什麼這麼出名呢? 1984年,著名畫家陳逸飛來到周莊,看到雙橋,以此為題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後來這幅畫在美國展出時引起轟動,被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高價收藏,1984年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為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
    周莊雙橋指位於周莊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兩橋,建於明代,兩橋相連,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
    七夕的夜晚,來到雙橋,席地而坐,打開啤酒罐,借著月色,借著映著雙橋倒影的河水,借著一點點的醉意,看到遠處樹影裡的戀人,又想起了古典佳句中的人約黃昏,青澀少年的酸澀戀情。
    木渎廊橋
    小木匠的深情守望
    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各具特色的橋是古鎮一道靓麗的風景,全鎮共有18座橋,有廊橋、單孔橋、多孔橋、亭子橋、拱形橋,成雙作對的小雙橋、姐妹橋,還有造型獨特格調高雅的西施橋。
    廊橋本是一座普通石橋,附近有一望族馮家,家有一千金。上門提親的富家公子年輕才俊,馮小姐一個都看不上,獨獨看上了每日裡搖著小船經過,貧苦卻善良的賣魚郎。馮家老爺倒也開明,成全了這一段姻緣。於是馮小姐,跟著賣魚郎住進了破茅屋。
    生活粗茶淡飯,馮家小姐雖不以為苦,但賣魚郎心存愧疚。為此,賣魚郎決定到外面闖蕩,掙大錢去。
    賣魚郎走後,馮小姐帶著幼兒住回娘家,每日裡站在南街河上那座小石橋上望夫歸,一天要去好幾回,不管刮風下雨,無論冬夏春秋。街鄰都說,她癡了。
    馮家有個小木匠,愛慕小姐,心疼小姐,礙於身份卻只能把這份念想深埋在心的深處。小姐上了石橋,他便在不遠處默默守著。後來他突發奇想,在小石橋上建起了廊屋,好為小姐遮陽擋雨。小石橋,就變成了現在的廊橋。
    西湖斷橋
    斷不了的那一段情
    斷橋是西湖的情人橋。她不僅以景享譽天下,更以情馳名人間。這裡是《白蛇傳》中幾段重要故事情節的發生地——在這裡,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同舟歸城,借傘定情;水漫金山後又在此邂逅,言歸於好……
    在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 ”這千回百轉的愛情獨白令人感慨萬千!
    除此之外,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之一。每當瑞雪初晴,如站在寶石山上眺望,橋的陽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陽面望去,“雪殘橋斷”,而橋的陰面卻還是白雪皚皚,故從陰面望去,“斷橋不斷”。
    七夕情人節來到斷橋邊,沒有斷橋殘雪的獨特美景,但環顧西湖周圍,山青水綠,遠處保俶塔亭亭玉立,近處西湖碧波蕩漾,荷花搖曳,牽手在這斷橋之上,一對對情侶悠閒而過,體驗著白娘子和許仙曾經的浪漫愛情。
    外白渡橋
    大上海的愛情地標
    外白渡橋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現代愛情故事的標志地。看過《情深深雨濛濛》《新上海灘》等影視劇,那肯定認得出這座橋。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很多以上海灘為背景的影視劇首選的取景地點。
    十裡洋場時期的上海,外白渡就是時尚男女戀愛的地方,吹江風,看霓虹,愛情故事沿河而生,順水漂過,到外白渡終結。外白渡橋似乎成了愛情的隱喻。
    穿過106.7米的外白渡橋,隔開的是蘇州河與黃浦江,橋的北面是愛情,而走過橋面則是絕情。就像《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和書桓的第一次約會發生在外白渡橋上,而當依萍絕望地從橋上跳下時,浪漫就轉成了感傷;就像《新上海灘》裡的馮程程,因為婚戒被退還傷心欲絕,來到外白渡橋回想過去,尋找往昔的甜蜜感覺;就像《半生緣》裡顧曼桢滿懷心事行走在街頭,最後駐足外白渡橋,一懷愁緒就像橋下的浪花,兩個只有半生緣分的人,在這座沉默無語的鐵橋注視下糾纏……
    相識相遇,生離死別,唯有這座造型與眾不同的鐵橋,一如既往安靜地伫立,一如跨越塞納河的橋梁一樣充滿浪漫氣質。
    二十四橋
    美人月夜吹箫橋畔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杜牧的這首詩讓二十四橋名垂千古,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箫弄笛。
    在揚州這個江南煙花之地,二十四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二十四橋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
    清名橋
    你在舟中游我在水邊留
    歌曲《古運河之戀》寫道:“古運河水流,清名橋上走。你在舟中游,我在水邊留;美麗的好姑娘,是否向我在招手? ”便描寫了一段發生在無錫古運河畔的動人愛情故事。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渎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渎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
    2009年,古運河“水上游”開放,水廊堂裡悠悠的水,悠悠的船,花格木窗的運河人家,向我們展示了它清麗動人的豐姿,給古老的清名橋披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外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