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敦煌將成為第二個樓蘭?月牙泉水域面積大幅縮減

敦煌將成為第二個樓蘭?月牙泉水域面積大幅縮減

日期:2016/12/13 22:38: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午,太陽高照,整個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圍的建築,都清晰地展現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日月潭》

日月潭:美麗依舊

良好的生態保護,讓日月潭的面貌一如300多年前

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現在也叫拉魯島。拉魯島由於旅游快艇來往的沖刷逐漸變小,有失去的危險。於是在小島周圍做了人工生物浮島,種了植物,既緩解了行船對小島的侵蝕,又不影響景觀。

隨著旅游的發展,日月潭的游客每天都在幾千人以上。從日月潭的景點示意圖看,景點四周較分散,主要集中在中部水域。這樣有利於環境管理,減輕對湖泊生態的破壞和影響。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上升,潭邊低地被水淹沒,月潭形狀變得像一片楓葉,兩湖就連為一體了。

日月潭水電站的大壩和閘門,具有白天利用日月潭的高水位勢能進行發電和晚上用電低谷時將下游的水抽回日月潭的功能,體現了節能意識。

前來日月潭旅游的游客,給日月潭的環境和生態帶來壓力。湖面上的快艇盡管很多,航速很快,但僅限於規定的線路航行,因此對湖泊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日月潭四周山上的植被很茂密,即使到了冬季12月,植被仍然郁郁蔥蔥。這些樹、花、草等植物,與湖泊、山巒構成了和諧的生態系統。

(摘自博客“西夏郵記”)

敦煌享受著旅游帶來大發展的同時,也陷入了日益嚴重的水危機。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水位總下降幅度達6米至7米,水域面積大幅縮減。敦煌,是否會重蹈樓蘭之覆轍?

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月牙泉位於鳴沙山一帶,風景區解說員俞海潤說,現在月牙泉的平均水深是1.5米,而在上世紀60年代最深處有11米。不斷下降的還有月牙泉的水域面積,從1990年代初的22畝至今已縮減大約一半。

1960年開始的“向沙漠要良田”運動給敦煌帶來嚴重影響。

1990年代,沙山下的樹木被砍伐,農用機井遍布月牙泉周邊,月牙泉水位逐年銳減。

1999年春,月牙泉水面中間被沙子斷開,平均水深低至0.4米,大有干涸危險。

敦煌市政府采用了泉底壘壩等多種辦法,但水位仍持續下降。因為月牙泉與整個敦煌盆地的地下水是一個系統,是地下水滲透形成並維持了月牙泉。“只有敦煌盆地地下水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才能保住月牙泉。”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高級工程師楊俊倉表示。

強制節水效果不佳

“我們盡可能少打井水。”俞海潤說。

為了節水,一些基層政府用了“狠招”:封閉農業機井。2004年,敦煌市頒布禁止移民、開荒、打井的“三禁政策”,以及2007年的“關井壓田”。敦煌市水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歷年來的年供水量中,農業是敦煌的主要用水。黨河流域年總供水量4.53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高達4.07億立方米,占89.7%。敦煌市水務局局長鄧巍表示,截至2011年,當地已關閉318眼農用機井。

為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政府還針對黨河主灌區仍在正常使用的農業機井統一安裝上智能水表,對水資源采取定額管理。“我們給每個機井一個定量指標,超過指標後再想用水,費用就得翻倍,這算是通過水權水價制度改革,倒逼農村節約用水。”鄧巍說,目前智能水表已覆蓋全敦煌市現有的2862眼機井。

“倒逼”的效果並不理想。“敦煌的傳統習慣是每年一畝地要澆上750立方米水,那是‘安根水’,要澆深、要澆透,節水工程一推行,就要求一畝地不能超過230立方米,我們當時不能接受。”某農戶說。

補貼政策農戶受用

“棉花是敦煌人最喜歡種的,但近三四年來,由棉花改種葡萄,成為我們的新風氣了。”敦煌莫高鎮蘇家堡村6隊的張克銀告訴記者。

“政府對改種葡萄的農民實行補貼,一畝地補助1000多元。” 雷濤說。

除了傳統種植習慣,莫高鎮黨委副書記告守國認為農民最初抵制節水還出自“成本考慮”,他說,“以溫室滴灌技術為例,每畝地在節水後,成本平均增加了150元到200元”。

“當時節水設施全是老百姓自己掏錢,直到2007年,在國家單項節水工程的帶動下,從國家、省、市三級都明確了配套資金,政府終於砸重金為節水示范做補貼。在政府對老百姓‘莫掏一分錢’的承諾下,一些農戶開始接受節水設備。”告守國說。

(據《瞭望東方周刊》,有刪節)

多少風光俱往矣

此地“空余”黃鶴樓

唐代詩人崔颢有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黃鶴樓》)

如今的黃鶴樓處於鬧市,詩中那接天連水、煙波浩渺的景象不再,景區發展不平衡也讓黃鶴樓陷入尴尬,鮮有人光顧。

水天一色成絕唱

岳陽樓依傍洞庭湖,范仲淹曾描述:“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岳陽樓記》)

隨著“圍湖造田”,環境逐漸惡化,洞庭湖不斷縮小,有些地方甚至干涸,湖區生態破壞讓岳陽樓顯得孤寂。

魚翔淺底成追憶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毛澤東詞二首》)

如今的湘江不再清澈,污染讓江水垃圾遍布,幾乎不見魚的身影,甚至出現斷流;難以見到雲彩,橘子洲頭成了江中央的孤島。

廬山瀑布像“細絲”

李白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位於江西廬山南麓。(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第四冊《望廬山瀑布》)

受干旱影響,廬山瀑布經常變“細絲”。九江市防汛人員說,廬山風景區的8座水庫水量同比減少60%,絕大部分處於死水位。

“驚濤拍岸”成往事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900多年前,蘇轼寫成《念奴嬌赤壁懷古》。(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念奴嬌赤壁懷古》 如今在黃岡市黃州區境內赤壁舊址,長江已改道到2公裡以外,“驚濤”已被一條人工景觀河取代,每逢大旱幾近死水,長江古道上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民房。蘭州2月3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