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中國燈都艱難轉身
日期:2016/12/13 23:06:48   編輯:古建築紀錄記者 鄭升 中山古鎮報道
漫步於中山市古鎮鎮的“燈飾十裡長街”,仿佛置身於一個五彩琉璃的世界。
在這個面積僅為47.8平方公裡,被譽為“中國燈飾之都”的小鎮裡,聚集著超過8000家燈飾及其配件企業,以及超過10萬的從業人員,這裡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燈飾集散中心。
2011年,古鎮燈飾產業總值達到173億元,貢獻了該鎮75%的經濟總量,也占據全國六成以上的燈飾市場份額。
盡管如此,經濟危機的沖擊,也還是通過上游產業傳導至古鎮。從2009年起,改變以往“前店後廠”燈飾企業的模式,就成為古鎮經濟發展的主題。
升級傳統產業
10月18日,在古鎮舉行的第11屆燈博會上,有350多家LED參展企業預定了800多個展位,展位面積達7200多平方米,占參展企業數的59%。
燈都會展公司總經理魏嘉俊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LED展位增加了兩百多個,與此對應的是,傳統照明的展位在逐漸縮小。
魏嘉俊說,在古鎮,以LED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燈飾照明產業。
熟悉古鎮燈飾產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古鎮的燈飾產業,崛起於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店”。憑借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產業聚集帶來的規模效應,以及周邊便利的配套設施,古鎮燈飾產業在與珠三角以及長三角眾多對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至本世紀初期,古鎮的燈飾企業總數一度突破1萬家,達到歷史峰值。但此時的古鎮燈飾產業,也和珠三角眾多的鎮域產業一樣,陷入了“大而不強”的泥沼。
中國中山(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副主任蘇婉蘭告訴記者,傳統燈飾產業技術含量比較低,產品更新快,“企業研發一盞燈,還沒形成產業鏈的時候,其他企業都已經在模仿、生產了,企業也保護不了這個研發技術。”
因此,從古鎮生產出的產品,大多被打上了“低端”的標簽,無法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2009年,金融危機的沖擊,讓古鎮的燈飾產業開始新一輪的洗牌。不少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倒閉,但也有不少已成規模的企業,開始走上轉型之路。
一些龍頭企業開始與研究機構合作,加大產品研發和設計的投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並從家族式管理過渡到現代化管理。
中山大學(古鎮)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軍對記者表示,企業本身轉型的意願是比較強烈的。
公共服務平台推力
在企業艱難轉身的過程中,古鎮鎮政府也適時籌建公共服務平台,助推企業轉型。
2010年10月,中山市、古鎮鎮共同投資3億元,在“古鎮燈飾大廈”中建設國家燈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山)半導體照明檢測實驗室、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支援中心古鎮創新驿站等六個服務機構,由此組建成一個“一站式”的企業服務平台。
古鎮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共服務平台為古鎮乃至珠三角地區燈飾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設計研發、技術咨詢、檢測認證、市場推廣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其目的則是提高燈飾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助推燈飾產業轉型升級。
以國家燈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山)半導體照明檢測實驗室為例,這是國內首家經質檢總局批准設立、針對單一行業的檢測實驗室。
該實驗室工程師蔡轍告訴記者,古鎮的燈飾企業在需要做標准認證時,“不需要去北京,直接找實驗室就可以認證。
至2012年2月,古鎮被工信部授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
但如今的古鎮也碰到了很多問題。蘇婉蘭告訴記者,盡管企業現在都開始注重設計研發的投入,但技術人才的引進,卻是個很大的問題。
蘇婉蘭表示,企業現在普遍反映,技術人才的引進“一直都有困難”。
同時,古鎮現有的載體,已經滿足不了一此企業發展需求,因此,已有龍頭企業,開始將總部和銷售等部門外遷至一線城市。
對於古鎮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比引進人才更難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