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古鎮不受歡迎 213歲老飯店轉型失敗重回鬧市
日期:2016/12/13 20:09:06   編輯:古建築紀錄老字號轉型樣本
滄浪亭把原來的八仙桌改成了方形桌,手寫點菜改成電子點菜,都是為了迎合適應白領追求清潔、便捷的消費心理。
在社區中已有8家網點的老大昌則特意推出了鮮肉月餅的現做現賣等居民喜愛的產品,同時重視中小學生這一消費群體。
昨日,上海市打浦路455號,“老人和”飯店在上月重回黃浦營業。早報記者 楊深來 圖
據《東方早報》報道,上海本地最老的飯店之一、有著213年歷史的“老人和”終於回歸誕生地黃浦。日前“老人和”新店在打浦路開張,做起了社區居民的生意。在之前的4年裡,這家老字號一度撤離“生活”了200多年的黃浦區,搬家至郊區古鎮,試圖轉做游客生意。
2008年之前在黃浦發展
今年4月底,“老人和”飯店在打浦路455弄重新開張,300多平方米的面積並不算大,在打浦路一帶密密麻麻的高樓裡不顯眼,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竟是現存最老的上海飯店之一,創建於1800年。
在飯店的菜單第一頁,以老城廂為背景的頁面上印著“老人和”的“出身史”,它始建於老城廂的館驿街方浜中路口,也是今天老城隍廟的斜對面,原名“人和館”。之後,飯店移址至金陵中路上的八仙橋,並改名為“老人和”,黃金榮曾為其題寫匾額。上世紀90年代淮海路改造中,“老人和”搬家至打浦橋。
直至2008年日月光中心建設,“老人和”再次面臨搬家。離開了中心城區的黃金地塊後,該如何生存發展,曾讓老飯店頗為糾結,結果“老人和”作出選擇搬離出生地,前往闵行召稼樓古鎮謀求新發展。
“老人和”所屬的上海新亞富麗華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子隱解釋說,前往召稼樓是一種嘗試,不過嘗試了4年之後,“老人和”還是決定搬去市區,“古鎮的消費者多是游客,我們漸漸發現,游客更需要低價、便利、快捷餐飲,而老人和的菜式和定位依然更適合市民。這也是老人和重回到黃浦區的原因。”
大眾標准人均數十元
韓子隱介紹說,老人和的主打菜是糟醉美味,包括上海人喜愛的糟缽钭、糟鳳爪等。從200多年前開始,“老人和”的定位便是大眾餐飲。然而在當下,在中心城區商業街的大規模調整的前提下,如“老人和”這樣的老字號離開了黃金地段,卻又不適合旅游景區的消費模式,該怎樣“延續香火”?
在古鎮的合同到期之後,“老人和”曾經歇業達半年,思索轉型之道。終於,“老人和”決定進駐社區接地氣,通過口碑傳名氣。
昨天下午4時許,早報記者在“老人和”飯店看到,雖然還沒有開始晚市營業,已有市民來到飯店購買外賣。飯店的工作人員說,自4月25日在社區開業之後,飯店的生意便一直不錯,尤其是雙休日,一個夜市翻兩三次台面,“我們這裡人均消費大約50到70元,所以很受附近居民歡迎”。
老字號密集進社區
事實上,如“老人和”一般選擇在社區“重出江湖”的老字號餐飲品牌並不在少數。僅上海新亞富麗華餐飲公司,便經營著老大昌、江漢、瘦西湖、永茂昌、樂添興湯包、綠野飯店等多家老字號名店,而其中不少也於近年來確定了進軍社區的發展方向。
韓子隱向早報記者介紹,如滄浪亭、老大昌兩家都是開在社區中的老字號餐飲,但在定位上也有所調整,如滄浪亭把原來的八仙桌改成了方形桌,手寫點菜改成電子點菜,都是為了迎合適應白領追求清潔、便捷的消費心理;在社區中已有8家網點的老大昌則特意推了鮮肉月餅的現做現賣等社區居民喜愛的產品,同時更重視中小學生這一消費群體,小小的改變讓老大昌今年一季度營業額增加117.43%,實現利潤翻番。
韓子隱說,希望能夠給這些老字號品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逐個激活,在“老人和”之後還將考慮激活洪興館、砂鍋飯店等老字號的社區發展。
鼓勵老字號“廣撒種”
黃浦區商務委副主任余季平介紹,到去年年底,黃浦區已經擁有各類品牌325個,其中中華老字號達到96家,占到全市總量的53%。
余季平表示,在商業高度繁榮的當下,老字號必須有所創新,一些老字號餐飲進駐社區便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同時,黃浦區也通過給與一些政策上的支持鼓勵老字號企業在黃浦區安心落戶、創新發展。
此外,在老字號住進黃浦的同時,黃浦區也在鼓勵那些在黃浦定居的老字號把觸角伸出去,伸向全國乃至世界。余季平透露,現在黃浦區老字號企業營業面積已經達到了159萬平方米,“這相當於南京路步行街和豫園商城面積的綜合。”而海外網店更是達到了21個。余季平說,中心城區的地域空間畢竟有限,老字號要把種子播撒在更多地方,“這將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