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千年古鎮 魅力武川

千年古鎮 魅力武川

日期:2016/12/13 20:14: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呼和浩特9月24日電 記者王艷 武川是千年古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從遠古的陰山巖畫到大漢文化都在這裡發展,漢朝統帥霍去病、衛青也都是通過這裡的白道阻擊大漠,這使武川歷史變得更加豐富。特別是早在1600多年前武川就是北魏六大重鎮之一,可以說先有武川,然後才有的呼和浩特。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武川打造“千年古鎮、隋唐搖籃、龍鳳之城、草原夏都”奠定了文化基礎和歷史條件。
  武川不僅是千年古鎮,同時還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包括宗祠文化,龍鳳文化、建築文化等等。在武川有五大皇族,即拓跋家族、宇文家族、楊氏家族、李氏家族和獨孤家族,五大皇室家族的興衰也正是當時政治風雲的見證。自北魏天興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圭在武川鎮守邊塞,拓跋家族開始在此興盛。隨著政治權利的更替,祖籍於此的北周皇室宇文家族也長期在此生活,前後共有六位皇帝居住生活於此。同期,從隋文帝楊堅的先祖楊元壽開始,楊氏家族成為武川貴族家族,楊惠嘏、楊烈、楊祯、楊忠、楊堅、楊廣都曾在這裡鎮守邊塞或生活過;李氏家族也是武川的另一個望族,從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開始,李天賜、李虎、李昞、李淵、李世民也都在武川成長駐守。李楊兩家的勢力在武川逐漸發展壯大,並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隴集團的主要領袖,任骠騎大將軍、柱國大將軍,在這裡立下了赫赫戰功,客觀上為建立北周、隋、唐三個強大的王朝打下了基礎。獨孤家族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一個外戚家族,從北魏開始獨孤家地位顯赫,世代與皇室拓拔部聯姻。在中國第二次由大分裂走向統一,並締造出華夏盛世的北周隋唐時代,獨孤家族成為光彩奪目、顯赫無雙的外戚世家,堪稱空前絕後,連《北史》《周書》都對此評論說:“周、隋及皇家,(獨孤氏一門)三代皆為外戚,自古以來,未之有也。”獨孤家族在當時之所以如此顯赫,主要是因為他們家族出現了一父同胞的三國三後——獨孤三姊妹:長女北周明敬皇後、四女唐高祖李淵母元貞太後、七女隋文帝文獻皇後。也正是伴隨著這五大皇族的興衰更替,在武川誕生了“九帝十後一公主”,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李淵、李世民及獨孤三皇後等。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新時期又有著新的使命,必須對其進行深度挖掘,二次創新,根據“一主題、四區、多節點”的布局發展武川,借此將武川打造成為呼市後花園,使其成為社會、經濟、生態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名鎮。
  “一主題”是指以北魏隋唐龍鳳文化為武川文化核心。“四區”是指東部的生態、游玩和居住區、南部的陰山度假、西部新城、中心綜合區。“多節點”是指武川城市跨越式發展所包含的數個重點項目,包括武川千年古鎮、茶馬古街、濱水亮化項目、武川會客廳、陰山度假村、獨孤皇後大酒店、草原馬術俱樂部、龍鳳小區等。這些節點和項目將會成為武川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
  武川茶馬之路大發現
  很多人一聽茶馬之路總會誤理解為雲南的“茶馬古道”,其實這是有很大不同的。茶馬之路是中國繼“絲綢之路”之後,因起源於唐朝開設茶馬互市,以中國茶葉為主要交易物的近千年來國內運輸、國家貿易線路的總稱。而不是在雲南,以馬運輸商品的馬幫古道。
  “茶馬互市”興起於唐代,發展於宋代,鼎盛於明代,衰亡於清代,當時“茶馬互市”分布范圍非常廣,除了境內民族間的互通有無外,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還與境外民族發生著商貿活動,逐漸延伸到俄國、歐洲等地。它的興起與發展促使多條茶馬古道的形成,並形成了獨特的茶馬文化。從當時的旅蒙商行走的路線上可以查證原名歸化城的呼和浩特就是對外茶葉貿易的重要節點之一,而古白道的所在地武川,這證明武川就是茶馬之路中通向草原、俄羅斯的重要節點。
  紅丹丹的陽婆當日照,
  蜈蚣壩是旅蒙商的金光道。
  歸化城啟程可可以力更住,
  蜈蚣壩是咱常走的路。
  這首歌唱旅蒙商路的爬山歌,至今還在武川民間流傳。這又一次驗證了茶馬古道駝隊起航的“白道”就在武川,在這裡記錄了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同時原汁原味的爬山歌唱出這樣一個歷史事實:白道,歷來就是一條經商之道,繁華之路,當年旅蒙商就是通過白道走向大草原,走向俄羅斯,這是一條駝道,也是一條茶道。當時武川是以通事行和六陳行為主要商業。通事行的主要商號有:義盛昌、萬盛公、慶生厚、義盛隆、隆和義和兼營六陳行生意的廣成魁。六陳行的主要商號有元盛興和天合公等。
  如今將此茶馬之路重新挖掘出來,一是要將這一中華文化遺產從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新的內涵和主題;二是通過開發茶馬古街可以帶動相關城市、景區的發展,拉動旅游、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成為武川發展新的增長極;三這條茶馬之路將會成為鏈接江南、中原和歐洲的旅游熱線,同時也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重要節點,將聯合相關城市共同向聯合國申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做應有的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