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居寺
日期:2016/12/14 17:33:32   編輯:古建築紀錄 龍居寺在今新豐鎮龍居村,距雒城鎮南8公裡。相傳為唐代禅宗八祖馬祖(709--788年)創建,寺山門面對清白江。門上原有“龍居古剎”匾額,現存主要建築有中殿和藏經樓,並重建大雄寶殿和五百羅漢堂。寺旁環植近百株槐木樹、香樟樹。
1956年8月16日,龍居寺中殿及壁畫定為首批省級保護文物。“文化大革命”中,殿內塑像和壁畫遭受嚴重毀損。1978年冬,省文化局撥專款維護。1980年,省民政府發布告,將中殿及壁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劃定范圍1.35萬平方米。
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為三間九檩方形殿堂,筒瓦歇山式屋頂,檐與立柱交接處為斗拱。殿內四根立柱與枋交接處施雕花雀替,是市內僅存的一座明代斗拱結構建築。
壁畫給於明成化年間,共12輻,每幅畫面高3米,寬2.3—2.5米,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繪佛像十二圓覺菩薩、七十二門徒、供養人等。畫像皆頭戴寶冠,後有光環,衣飾華麗,滿綴纓絡絕,跏趺於蓮花座上,手執蓮花或如意、玉圭、經書、玉杵、柳枝等。或頭挽高髻,前胸裸露;唇潤臉豐,姿態柔美,或肩搭披巾,飛舞輕盈;或長須飄拂,端莊穩重。整個彩繪,畫法線條流暢,柔和細膩。耐人尋味的是菩薩面有胡須,表現真實、生動、情態各異。所繪樓台亭閣,輝煌壯麗。據西壁題記,為明成化二年(1466年)所繪。
寺內藏經樓左庑壁間有梅花碑一方,上刻瘦梅數枝和題詞,作者雨蓉作霖,姓氏不詳。被鑒定為清代作品。
“龍居寺壁畫”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