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江蘇南京青龍山發現塔林遺址

江蘇南京青龍山發現塔林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2:4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天寧寺塔林殘留的龜趺

    青龍山的密林裡,散落著多件古代和尚墓塔的構件,不遠處還有一個石刻龜趺,這些墓塔屬於誰,又和哪座寺廟有關系呢?最近,南京文史研究者張智峰告訴了“老南京”一個新的發現。

    據記者了解,這批墓塔構件是明代文物,是文物新發現,很可能與一座已經消失了數百年的古剎——天寧寺有關。

    現場發現多個墓塔殘件

    “這座塔林,是我們最近爬青龍山時無意中發現的!”張智峰說。青龍山山區有一座黃龍山,這批構件就散落在黃龍山西南山麓的樹林,附近還有幾口小水塘和一條山澗。石構件有正方形的、長方形的,還有圓錐形的。

    張智峰對佛教文物比較了解,他很快認出這些構件都是古代僧人墓塔的組成部分。墓塔,又稱為“僧塔”,是供奉和安置僧人捨利、經文和各種法物的佛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墓塔又分為亭閣式、覆缽式等多種類型。

    “墓塔是分段雕刻的,然後組合在一起,如果被毀,一般都散落成三個部分,如果構件完整,組合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張智峰說。

    張智峰給記者提供的圖片顯示,這些墓塔構件大部分都較完整,上面有獅子滾繡球紋、覆蓮紋、雲紋等多種精美的花紋。

    在墓塔構件不遠處,地下還有一處墓圹,規模更大,四周散布著青石條,張智峰說這可能是墓塔的地宮。另外,現場還發現了一個石龜趺,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馱碑烏龜”。石碑早已經不見了蹤影,石龜身上還留有放石碑的槽。張智峰說,根據石龜頸部的紋飾判斷,這很可能是一個明代文物。

    銘文信息透露這裡是“天寧寺”

    很多人都知道少林寺塔林,裡面放置了歷朝歷代少林寺僧人的墓塔。張智峰說,古代寺廟旁邊,往往會設置塔林,密布寺廟歷代圓寂的僧人的墓塔。

    因此,黃龍山西南麓山林出現了這些墓塔殘件,說明附近曾有過一座寺廟。

    張智峰試圖從現場殘存的墓塔塔身上尋找線索,因為墓塔上銘刻僧人的身份信息。

    在一件塔身上,張智峰讀出了這樣的文字“臨濟第三十四世天寧霈庵澍和尚塔”。

    “臨濟”,是指臨濟宗,禅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張智峰說,“天寧”,可能是寺廟的名字,說明該塔林所屬的寺廟叫做“天寧寺”。

    “天寧”,是寺廟的常用名字,江蘇省內揚州、常州、南通都有天寧寺,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剎,但南京歷史上有沒有天寧寺呢?

    天寧寺已經消失了幾百年

    通過查尋史料,記者發現,明代的南京真的有一座天寧寺。堪稱“明代南京佛寺百科全書”的《金陵梵剎志》記載,“天寧寺”,位於南京外郭城門高橋門外,距離通濟門三十七裡。建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重建,不久又被毀。葛寅亮編纂《金陵梵剎志》的時候,天寧寺只剩下基址和幾間僧房。也就是說,早在明代,這裡就已經是“山林幽迥,野泉散落,人跡鮮至”。

    《金陵梵剎志》中還收錄了一篇明代人寫的《天寧寺游紀略》,其中提到,明正德年間,文人慕名去游覽天寧寺時,就已經“道遠且險”。好不容易到了天寧寺,發現寺廟雖地處荒山,卻非常雅致,寺旁還有一眼飛泉,景色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明代一位名叫王韋的文人游覽過天寧寺,寫下過一首《游天寧寺》:“問年看井干,結夏閉山門。路夾雙峰起,泉流百道喧。葡萄纏廢棟,蛱蝶舞荒園。窈窕堪棲隱,逢人未可言。”

    史料中的天寧寺位於高橋門外,其地理位置正與這座塔林相吻合。張智峰說,他發現的這座塔林,就是屬於那座已經消失了幾百年的天寧寺。

    希望列入文物保護范圍

    記者了解到,南京古代寺廟眾多,留存下來的塔林還有多處,天隆寺、靈谷寺、棲霞寺、定山寺、萬福寺等古寺附近還有塔林或者零散的墓塔,其中不少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比如,天隆寺塔林是目前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寺塔林,已經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智峰查閱了文保資料後發現,這處天寧寺塔林遺址,並沒有被列入文保名單,甚至很可能還沒有被文物部門發現。“我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這處塔林遺址,列入保護范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