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蘇東坡與定慧寺

蘇東坡與定慧寺

日期:2016/12/14 17:3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蘇州鳳凰街東側有一條定慧寺巷,因巷內有定慧寺而得名。緊靠定慧寺的東牆根,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弄堂,名曰“蘇公弄”,是為紀念大文豪蘇東坡而得名。

    蘇東坡乃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是中國數千年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公認的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蘇東坡雖然沒有在蘇州做過官,但曾多次來過蘇州。“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這句響亮的現代“廣告詞”,就是出自一代文豪蘇東坡之名言。蘇州與蘇東坡有聯系的轶事和遺址有很多,如:虎丘、闾丘坊、孔付司巷等,而關系最密切的應該是定慧寺了。定慧寺與蘇東坡之間曾發生過一段患難見真情,十分感人的故事。

    事情得從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說起。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在黃州,蘇東坡常去當地的定惠寺。海常禅師特意在寺院內為其修建寓所,名為“嘯軒”。蘇東坡因此作有《記游定惠寺》和《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推薦閱讀:

家居風水中不可缺少的三盞燈

阿富汗首都發現公元5世紀佛教遺址

古墓群又發現5座墓葬 青瓷壺五铢錢出土

高速路施工挖出明清古墓將進行GPS衛星定位



    至哲宗元佑四年(1089),蘇東坡到杭州當太守,常來蘇州下榻定慧寺。那時定慧寺的名稱為定慧禅院。蘇東坡和定慧禅院的颙禅師,以禅相參、以詩相和,相見恨晚。得知蘇東坡與黃州定惠寺的前緣後,颙禅師便在定慧禅院亦為蘇東坡專造了一座寓所,仍名“嘯軒”。蘇東坡作詩《定慧院颙禅師為余竹下開嘯軒》以作答謝。蘇東坡和定慧禅院的守欽禅師以及其他僧人、居士也相處得很好,常以禅理相推、詩意相悅,十分融洽。

    哲宗元祐八年(1093),蘇東坡再度被貶至惠州(今屬廣東省)。長子蘇邁留居在宜興,音訊阻隔,相互十分牽掛。在蘇東坡最失意、窮困、孤獨的患難之際,定慧禅院守欽禅師派遣居士卓契仁前往惠州傳書探望。卓契順帶著蘇邁的家書、欽師所作的《擬寒山十頌》和虎丘達禅師的信札,徒行露宿、涉江度嶺數千裡,於哲宗紹聖三年(1096)到達惠州。蘇東坡大為意外和感動。在他的筆記小品集《東坡志林》的“卓契順禅話”一節,記錄了“蘇台定慧院淨人卓契順,不遠數千裡,陟嶺渡海,候無恙於東坡。”

    蘇東坡吟罷欽師所作的《擬寒山十頌》,作《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並序》相唱和。並在《序》中寫道:“蘇州定慧長老守欽,使其徒卓契順來惠州,問予安否?且寄《擬寒山十頌》,語有璨、忍之通,而詩無島、可之寒,吾甚嘉之,為和八首。”對虎丘達禅師的信札也回詩一首。

    當卓契順要返蘇時,蘇東坡問其所求,答曰:“契順惟無所求而後來惠州;若有所求,當走都下矣。”蘇東坡再苦問不已,他才求一墨寶。於是蘇東坡手書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贈卓契順,並賦《送虎丘卓侍者》詩兩首。這段轶事記錄在《坡公集》的《書歸去來辭贈契順》一文中。卓契順返程路經江西時特地去參觀了陶淵明故居。感得蘇東坡手書的《歸去來辭》存放在這兒更為合適,便毅然將書法留在了陶淵明故居。

    蘇東坡和蘇州定慧禅院結下良緣,引發以後許多歷史名人在定慧寺裡留下了足跡。

    明代蘇州郡守況鐘重修定慧寺大殿和嘯軒,特命定慧寺僧人赴江西陶淵明故居,將蘇東坡書寫的《歸去來辭》原碑拓回。巡撫周忱欣然題跋,後復刻陷於定慧寺壁上。

    四百多年後的清道光年間,《歸去來辭》碑已剝蝕模糊。時任蘇州按察使的李蘭卿帶頭捐俸資蓋亭奉碑,名為“蘇亭”。總督陶澍、巡撫林則徐、布政使陳銮、按察使怡良、鹽運使俞德淵等鼎力相助,各界名流也積極響應。總督陶澍為蘇公祠題匾額:“心境奇絕”,聯:“吃惠州飯,和淵明詩,陶雲吾雲,書就一篇歸去好;判維摩賃,到東坡界,人相我相,笑看二士往來同。”林則徐也就墨揮毫,書就“嶺海答傳書,七百年佛地因緣,不僅高樓領白傅;岷峨回遠夢,四千裡仙跡游戲,尚留名剎配黃州”。雙塔碑廊現存的“蘇文忠公宋本真像”刻碑上,留有李蘭卿題字:“道光癸巳十二月彥章(注:彥章即李蘭卿)在蘇州祀公,適訪得定慧寺歸去來辭碑,乃於寺後創建公祠,修復嘯軒舊跡……”

    這一盛舉當時轟動蘇城,文人名士紛紛題詠,並由顧沅輯成《蘇亭小志》十卷。清代畫師黃鞠作長卷《蘇亭圖》。長卷引首四個大字“坡仙遺跡”。款識是:“蘇亭圖。蘭卿大公祖大人訪得蘇文忠公書《歸去來辭》於吳城之東定慧寺,修復古跡翼亭以覆名曰:蘇亭,並購亭傍余地,迭石疏池遂成名勝。爰寫是圖以紀念其事即正,黃鞠。”此長卷吸引了石韫玉、吳廷琛、顧沅等十多位當朝狀元、進士、名士的題跋。由此可見當時營造蘇亭之盛況,和歷代文人士大夫對蘇東坡的愛戴了。

    鹹豐年間蘇州遭遇戰火,定慧寺、蘇公祠盡皆損毀。同治七年知府蒯德模重建。光緒18年元和縣令李超瓊和吳縣知縣、長洲知縣共同捐出俸祿,發起重修蘇公舊跡。雙塔碑廊的“李超瓊重修蘇公祠記”碑,記述了重修的緣起及過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在有關蘇東坡的建築均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定慧寺東牆根邊那一條沉默的蘇公弄了。

    蘇州市委、市政府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十分關注傳統歷史文化的恢復。在37號街坊改造後,定慧寺已於2000年恢復,滄浪區政府正在努力打造“定慧寺巷書畫一條街”。可喜的是,定慧寺北的蘇公祠遺址上,鳳凰樓賓館和職業培訓中心現已停業,但幾棵胸徑盈尺的銀杏古樹還屹然挺拔。憾事不能久留,但願能早日復建蘇公祠和蘇亭呵!

推薦閱讀:

家居風水中不可缺少的三盞燈

阿富汗首都發現公元5世紀佛教遺址

古墓群又發現5座墓葬 青瓷壺五铢錢出土

高速路施工挖出明清古墓將進行GPS衛星定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