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中和古鎮追尋一代文豪蘇東坡

中和古鎮追尋一代文豪蘇東坡

日期:2016/12/14 23:56:4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中和古鎮,因一個人而著名,這個人就是一代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谪居儋州三年,其中有半年寄居在昌化將軍張中的官捨,在中和、桄榔庵居住的時間不過兩年多,然而中和自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尤其以吟詩作聯四鄉聞名。真的很難想象這麼短的時間裡,一介文人竟能對當地文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中和鎮外東坡書院,一所孤獨的紅牆院落,在綠樹掩映下,獨守著一片開闊的空地。書院平日難得有游客光顧,熱帶強烈的陽光照射下,紅牆更顯耀目,綠樹葉更見挺拔。院前一大片水塘,水浮蓮蔓生其中,兀自開著一池塘的淡紫色小花。走進大門,一座小橋直通載酒廳,廳後便是載酒堂,堂前的東坡祠據說前身就是桄榔庵(後來移建於此),那是當地名士黎子雲等人出錢幫蘇東坡修建的茅捨,東坡離開海南後一度塌廢,不過歷代政府都相繼撥款修葺,幾經重修,最後就成了現在東坡書院的格局。




東坡祠內有三尊彩色塑像,東坡在講課,黎子雲在聆聽,兒子蘇過恭立一旁。有趣的是,祠堂外一塊牌子上寫著“請上香蘇公,保文子文孫”,看來,東坡先生在這裡已經頗有些神化了。但其實,蘇東坡在我的心目中,是中國古代少有的一位有趣兒,不裝、不矯情的文人,喜歡吃肉,愛講些笑話,如今,又何至於要坐上神壇享受“冷豬肉”的待遇呢?載酒堂西園的花圃中,有一尊東坡居士全身銅像,人稱“坡仙笠屐”,雕像中的蘇東坡面容清癯,神情有幾分落寞,看上去並不似傳說中的那般豪放曠達,畢竟,古稀之年一再遭遇貶竄,在困苦中艱難維生,繞是樂觀如東坡,內心也難免會有“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的悲歎了。

從東坡書院出來,頂著烈日沿院前小路汗流浃背地走了大約20分鐘,就到了中和古鎮。在古鎮上慢慢的走走看看,從北門武定門進,西門鎮海門出,內中的破敗和蕭索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可以看出,當地政府對古鎮的保護力度很是有限。中和古鎮在宋代時曾是海南重要的軍事重鎮,那時的城門上有城樓雄峙,門前有月城做屏障,城外有護城河環繞。如今,古城牆只殘存兩座城門,而且西門已近乎完全坍塌,北門牆上也已經爬滿荒草,殘磚斷瓦,城門內外垃圾成堆無人料理,一群閒極無聊的村民在城門洞裡玩紙牌賭錢,兩頭體型碩大的水牛橫臥門前悠閒地嚼著荒草。當地人說,中和為了修公路,推倒了大部分城牆,後來興修水利,又直接把城牆磚搬去建了水壩,聽來實在讓人扼腕歎息。
鎮裡的房子大多是新建的小樓,為數不多的舊屋子破舊不堪,瑟縮在大片新樓中間,讓古鎮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殘存的古韻只能從老房子、短促的石板街、人家門上的楹帖裡依稀尋覓了。州前街是中和的一條青石板老街,現在名叫復興街,就在中和衛生院對面,老街很短,只有100米,住著五六十戶人家,分上頭街和底下街,用當地人的話說,“從上頭街行到底下街,就打個呵欠的功夫”,這裡以前是中和鎮的商業中心,但是文革時期,鎮上的商家為逃避抓捕,都用水泥將自家商鋪的商號糊掉,所以現在牌樓上商號的名字大多數已經無法分辨了。牌樓黯淡斑駁,搖搖欲墜,街上的房屋也同樣破舊不堪,有一些已經無人居住,風吹雨打,便成了危樓。站在復興街口,一眼望過去,青石街上很多地方都堆積著磚頭、沙石、水泥等建築材料,看來,在不久的將來,老街就會消失在一幢幢丑陋的現代樓房群中了。




旅游貼士:
交通:從海口出發,乘坐海口到洋浦的班車,在中和路口下車,轉乘當地風采車去東坡書院。如從儋州(那大)出發,儋州軍屯車站(私營汽車站)每天白天每隔半個小時有一班車發往中和鎮,在中和橋頭下車,步行至東坡書院大約需要十分鐘。洋浦和和中和古鎮同在一條線上,可以先到洋浦古鹽田,然後乘坐洋浦至儋州的班車在中和路口下,轉乘當地風采車去中和古鎮或東坡書院。
離老街不遠鎮政府大門對面街上的寧濟廟值得一看,這是海南建築年代最早的冼廟,是為了紀念冼夫人而建的。這位在南北朝時期平定嶺南叛亂,後來率領嶺南民眾歸順隋朝的巾帼英雄,被後世尊奉為“聖母”。寧濟廟為三進式院落,有正殿、中堂、陳列館等,廟內一組九峒黎首石雕是唐代的作品,古拙生動。
中和是海南著名的“楹聯之鄉”,居民門上的對聯很值得細細品味。這些盈聯都是居民自己撰寫的,或文采飛揚,或雅致,東坡風韻的流布由此可見一斑。
中和鎮上著名小吃是“鍋頭”,有點像福建的“鍋邊糊”。它是用米漿和味道鮮美的海鮮湯制作的,先將湯煮沸,用瓢舀米漿沿著鍋邊倒下來,鍋邊米漿頃刻受熱凝固,然後用鍋鏟把它鏟到鍋裡,吃時加上各種佐料,口感爽滑,味道鮮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