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雕花樓古樓新看頭
日期:2016/12/14 17:23: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江南第一樓雕花樓位於東山半島,原名春在樓,典出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它自1922年破土興建,三年而成,用工26萬多個,占地2畝。“進門有寶、伸手有錢、腳踏有福、抬頭有壽、回頭有官、出門有喜”是大樓精華。有詩贊:“此樓應是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如今,雕花樓已成一處探尋江南底蘊和文化的絕佳旅游景點。經重新規劃、布置後的雕花樓景點,給人的韻味更足更濃。游客身在樓外,如處一個大花園;入樓,則大廳、書房、客房、臥室、密室、回廊,讓人如處古典園林。正在修復之中的明代狀元施槃故居,更將成為雕花樓的一大新看點;氣溫在上升,園內寶樹“孩兒蓮”也將開出精美的花兒。
明代施槃狀元府五月底有望迎客
作為“國寶”東山雕花樓附屬建築的狀元府第是明代開科以來蘇州府第一位狀元施槃的故居。日前,經歷了數百年來首次大修的施槃狀元府搶救性維修加固工程日前進入尾聲,預計五月底即將迎客。
清代《太湖備考》記載,施槃於明英正統四年(1493)獲已未科狀元,成為蘇州從宋朝度宗鹹淳元年(1265),至明朝英宗正統四年(1439),共174年的蘇州開科狀元,亦是東山歷史上兩狀元一探花的第一個狀元。明英宗年間江蘇巡撫周忱、知府況鐘特為之慶賀並留詩碑,施槃亦名列滄浪亭內“蘇州五百名賢祠”。清末時,雕花樓原樓主金錫之祖父金葉傳,買下施槃狀元府,成為金氏老宅。施槃狀元府大廳為明代建築,至今已有560余年歷史。老廳建築面積共198平方米,正廳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七檩,屋面平緩。大廳頂部有雕刻精美的雲霧山,脊檩上還繪有素雅的蘇式彩繪,整體建築形態樸實,具有江南明代民居的特征,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雕花樓在升格“國寶”後,在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對施槃狀元府按明代見貌進行了搶救性維修。維修後的施槃狀元府占地達1.5畝,中軸線上依次為明式照牆門樓、前花園、正廳、後花園。這幢狀元府第的修復是明代建築在江南地區保存完好的經典建築的實例,也是為了莘莘學子提供了一道古人狀元文化的太湖亮麗風景線。
氣溫回升“孩兒蓮”即將盛放
太湖東山的雕花樓,不僅以“無處不雕、無處不刻”的磚、木、石、金雕被列為中國文化遺產的“國寶”聞名海內外,而且在古典式小花園內,還有1棵被稱為國內孤本,已有360年樹齡的“江南第一樹”孩兒蓮,而被人們所稱奇。春天氣溫逐漸回升,寶樹孩兒蓮即將萬花齊放。
“孩兒蓮”屬八角科,又稱紅茴香,最早種植於印度寺廟內,引進中國後種植在雲南等地,因其花朵小巧玲珑,只有指甲般大小,花形如倒掛的水中蓮花,花色紅嫩如小孩的臉,故被園藝界稱為“孩兒蓮”。
清道光十四年,清代學者顧震濤在《吳門表隱》書中有記載“孩兒蓮,樹大葉濃,花厚色紅,專治血症,一在百獅子橋趙氏宅內,一在東洞庭山,翁漢當分植吳中,僅此二株。”而原蘇州百獅子橋趙氏宅內的1棵孩兒蓮,被蘇州盆景藝術家周瘦鵑從原湖南道州書法大家保紹基裔孫何維構的默園買下,後周家花園所在街坊進行改造時,老宅附近的地下水排洩不暢,古樹樹根長年浸泡水中,以致珍稀古樹孩兒蓮不幸枯萎。
雕花樓內的這棵“孩兒蓮”,樹高8米,冠幅達4米,胸圍達84公分,歷盡300余年滄桑,整棵樹身似蛟龍,騰空般盤旋而上遒勁古樸,氣勢不凡。孩兒蓮開花分盛花期和小花期,盛花期全樹開花達7萬朵,其花如萬綠叢中懸掛萬盞紅燈一般,成春季游覽雕花樓的一道奇特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