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薩迦寺:隱藏在世界屋脊的“敦煌”

薩迦寺:隱藏在世界屋脊的“敦煌”

日期:2016/12/14 17:31:3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薩迦寺

薩迦寺

    薩迦寺地處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它曾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也是西藏並入祖國版圖的見證。薩迦寺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文物而聞名於世。今日,千年古寺依舊散發著歷史的光芒……

    西藏並入祖國版圖的見證

    薩迦寺坐落於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奔波山上,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1961年,該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個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

    公元13世紀初期,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興起,用武力統一了中原。當時,正值薩迦寺第四代法王薩班·貢噶堅贊(簡稱薩班))執政,蒙古王室為了加強對西藏的控制,欲召見在各教派中聲譽較高的薩班。薩班遵照成吉思汗之孫闊端的旨意,偕侄八思巴等同往。會晤後,薩班即寫信勸谕西藏各教派首領歸附元朝。從此,西藏納入祖國版圖。

    忽必烈時期,元朝進一步加強了與西藏的友好往來,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命統天下釋教”,即管理全國佛教事務,並協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囑,在西藏清查戶口,制定法律,並在薩迦正式建立起與中國其它行省相同結構的地方政權,八思巴成為隸屬於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長官,薩迦派的勢力達到鼎盛時期。14世紀後半葉,隨著元朝的滅亡,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被噶舉派取代,但該派仍然維持了下來。

    薩迦派對發展藏族文化起過重要的作用。薩迦派協助元朝統領西藏時期,西藏結束了400多年的戰亂狀況,社會生產得到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繁榮局面。薩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學和史學方面都有不少的譯著和作品留傳下來,如薩班的《薩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論》等。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制的蒙古新字,亦稱八思巴字,在中國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薩迦寺


    薩迦南寺根據八思巴旨意修建

    薩迦寺修建在仲曲河兩岸,故分薩迦南寺和薩迦北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昆·貢卻傑布初建薩迦北寺時,結構簡陋,規模很小。後經薩迦歷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斷擴建,加蓋金頂,增加了許多建築,從而形成了逶迤重疊、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為“帝師”、統領西藏後,薩迦北寺又成為西藏地方政權機關所在地。

    現在所說的薩迦寺通常是指薩迦南寺。薩迦南寺是元世祖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思巴委托薩迦本欽(元朝時西藏薩迦地方政權的首席官員)釋迦桑布主持興建的。寺院平面呈方形,占地約4.5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約為4800平方米。城堡外圍有護城壕溝,溝中有水,類似護城河。城牆為圓形土築牆,四角均設角樓,四面中部都建有高聳的敵樓。牆上塗有紅、白、黑三色,分別象征文殊、觀世音和金剛手。薩迦派俗稱“花教”即源於此。

    薩迦南寺的主體建築“拉康欽莫”(大殿)融藏漢建築風格於一體,可容納1萬名喇嘛念經。殿內有大柱40根,中間的4根尤為粗壯。關於這些粗壯的柱子,薩迦地區有許多傳說。最有趣的傳說,要數“元朝皇帝賜柱”的故事了。故事說,當初八思巴在元大都任職,忽必烈知道他想回薩迦修建廟宇,便選了一根直徑達4尺的大柱子賜給他。但是,那柱子太大了,根本無法運回。八思巴深為惋惜。誰知當他回到薩迦的時候,那根大柱竟然漂浮在仲曲河上。這個傳說生動地反映了皇帝忽必烈與國師八思巴之間的密切交往。

    大殿內,各尊镏金銅鑄佛像和各種浮雕造型優美。殿中主要供奉3尊釋迦牟尼佛像和1個白法螺。大殿正中的大佛是為紀念薩班而鑄造的,內藏有八思巴的捨利子。左面的一尊是為紀念八思巴而鑄造的,右面的一尊是為紀念本欽釋迦桑布而鑄造的。據《薩迦世系史》記載,薩迦寺的鎮寺之寶就是“拉康欽莫”內供奉的白色法螺,據傳此法螺是釋迦牟尼曾用過的法器,原由印度國王贈送給我國漢代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時又將此法螺贈給八思巴。

薩迦寺


    豐富多樣的歷史文物

    薩迦寺的歷史文物非常豐富。作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關系的歷史見證,該寺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飾;有宋元以來的各種佛像、法器、刺繡、供品、瓷器以及法王遺物等。其中年代悠久、制造精美、價值很高的文物有兩顆印,一為玉質梵文印,一為銅質刻有漢、藏、蒙3種文字的三體印,上面刻有漢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禮部造”字樣。據不完全統計,薩迦寺的各種佛像約有兩萬多尊,其中很多系元、明以來的珍貴文物,鑄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銅佛就有數十尊。同時,薩迦寺收藏的各種瓷器約有2000余件,其中多為元、明時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

    唐卡和壁畫是西藏寺院繪畫藝術的兩大奇葩,薩迦寺僅唐卡就存有3000余幅,據鑒定,宋、元、明時期的珍貴唐卡有360余幅。薩迦寺壁畫色彩鮮艷、形象生動,除了宗教內容外,壁畫還記錄了八思巴來往內地和西藏以及在北京受封等歷史。

    薩迦寺藏佛經4萬多卷,內有十分珍貴且保存完好的貝葉經20卷。此外,寺內藏有天文、歷算、文學、醫學、歷史、哲學等藏文典籍千余卷,《大元國師八思巴畫傳》25軸。因該寺珍藏大量經書、典籍、壁畫等,故有“第二敦煌”之稱,是藏學研究的一個寶庫。

    薩迦寺每年都舉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動,其中規模較大、獨具特色的要算薩迦寺夏季和冬季的金剛神舞法會。表演神舞時,舞者都戴著薩迦寺護法神和各種靈獸面具。神舞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形象地反映了藏傳佛教密宗滅殺魔鬼的基本內容。每年適逢法會時,成千上萬的遠近僧俗信眾都要趕到薩迦寺朝拜觀瞻,祈禱神舞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薩迦寺是個充滿獨特魅力的地方,身處其中,就好像沐浴在歷史長河,河水洗滌著我們的心靈。

推薦閱讀:

魯迅北京故居紹興會館:難尋昔日容顏

“福建土樓”修繕維護由政府埋單

荔灣區沙面西橋有望下月修繕

南陽市文物部門公開承諾:一定不拆除魯班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