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經幢
日期:2016/12/15 15:34:5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130公裡處的薩迦縣城裡,是薩迦派第一座寺院,由薩迦的創始人昆·貢卻傑布於公元1073年創建。薩迦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寺中藝術珍品浩瀚,文物價值又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第二個敦煌”。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色,相傳該地苯波山上的巖石風化後成為灰色的土,這就是薩迦地名的來歷。
十三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並在元朝扶持下,建立了薩迦地方政權。元世祖忽必烈封薩迦第五代法王八思巴為國師,令其統管全國佛教事務並主持西藏地區的政務。北寺就是當時行政事務機關的所在地。
薩迦寺分南北兩寺,以仲曲河為界,北寺修在北岸苯波山前,始建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北寺規模宏大,為一片重疊逶迤的建築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滅性破壞。現在只有薩迦南寺尚存。星羅棋布的村捨沿山腳向平原展開,直至與縣城連接起來。那些別致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著,古樸的街巷也很有規矩,這種形制獨特的村捨在西藏可並不多見。
薩迦南寺坐落在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仲曲河南岸的平原上,始建於1268年,面積為147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有兩圈城牆,城牆上有垛口,為了利於防守,除修有堅固的寺牆外,還修建了四個城堡和四個角樓,遠遠望去,對稱、壯觀。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回”字套著小“回”字,頗有一點戰爭防御的味道。城牆的顏色除了紫紅色以外,還間有黑、白兩色, 這是薩迦教派的重要標志。紫紅色象征文殊菩薩,黑色象征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征觀音菩薩。三色成花,因而俗稱“花教”。這在我區現存的古建築中獨具一格。
薩迦南寺的主體建築為大經堂,面積5700平方米,高10米左右。殿內有40根粗犷的柱子直通殿頂,中間四根尤為粗大。我們量了一個柱子,其圓周邊3.9米(直徑1.21米),柱子下面刻有蓮瓣紋的石礎,圓周達5.2米(直徑1.66米)。當地人給它們起了一些風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納色欽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大經堂的北面為“嵌東拉康”,裡面有歷代法王的銀皮靈塔11座,均保存完好;大經堂的南側為“蒲康”,是過去密宗念蒲巴終(金剛經)的場所。除上述建築外,還有薩迦法王辦公的“則金拉康”和喇嘛住房等。大殿內還供奉著釋迦三世佛像和薩迦五祖,靈塔殿內還有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這薩迦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說上幾段故事。薩迦教派一度是西藏占統治地位的教派,其領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世家,傳說在赤松德贊時期,昆氏家族的人做過內相。貢喬傑布以後的五位薩迦派領袖被尊崇為薩迦五祖。
薩迦南寺的第二層,主要有平措頗章靈塔殿、卓瑪頗章靈塔殿及專門珍藏各類藏文圖書的“貝竹康”等建築。
薩迦南寺內珍藏著大量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物,如:封诰、印章、佛像等。在大經堂的通壁大經架上,存放著用金汁、朱砂等手抄的《甘珠爾》、《丹珠爾》等經書,二樓藏書室“貝竹康”內,珍藏著許多有關歷史、醫藥、天文、地理、歷算、文學以及名人傳記等書籍,如保存了3,000多塊上千年的梵文貝葉經,還有手工細致的壁畫,薩迦寺的元代壁畫總計有上萬平方米,以薩迦法王像和曼陀羅最有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與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現時成為歷史的遺物,而薩迦寺則一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還保存著眾多的歷史文物,珍貴的有:元代中央政權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飾,以及宋、元以來的佛象、法器、瓷器等。這些藏文典籍是藏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薩迦教派是11世紀以昆氏家族為中心創立的,從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曾經是西藏地方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勢力。在興建薩迦南寺時,正值薩迦派領袖八思巴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地方政教統治權力之際,因此,不僅征調了西藏各地的大批民工,而且從內地也請來了很多工匠。藏漢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這座宏偉建築,是祖國兄弟民族在建築藝術上合作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