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古鎮 康熙乾隆最愛的行宮
日期:2016/12/14 17:23: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關於塘棲,不得不說的是京杭古運河,歷史上的塘棲位居京杭大運河水道要沖,是一個著名的水路碼頭。據記載,清朝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曾於康熙四年(1665年),十六年(1677年),二十三年(1684年)先後三次駕臨塘棲。乾隆皇帝也曾先後數次南巡,在南巡途中,他曾多次“臨幸”塘棲,並在次建起一座金碧輝煌規模宏大的行宮,供其在此“駐足”及於各位大臣議事參政。
歲月流逝,歷史變遷,乾隆行宮除了在志書上有記載,就只剩下在民間老百姓間口口相傳,如今已經無法找到行宮的絲毫痕跡。曾經的塘棲因便利的水路交通和宜人的生活環境,商賈雲集,到明清更是富甲一方,被人尊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有著“三十六棧橋”,“七十二條半弄”等風貌,整個鎮子布滿深不見底,彎彎曲曲的弄堂,可以說是“出門見弄,過街穿弄,弄弄相通”。
如今的塘棲,雖然已經失去了“三十六棧橋”“七十二半弄”等特色風貌。但尚存的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廟,還有那座七孔橋---廣濟橋。
廣濟橋晚景
廣濟橋又名通濟橋、碧天橋,俗稱長橋。廣濟橋橫跨京杭運河,勢若長虹。全長83米,高13米,上下共有169級台階,為京杭運河上唯一囊蛔呖資扒擰V屑渥畲蟮氖翱缍任?5.6米,北南各有三個對應的石拱,跨度分別為11.8米、8米、5.4米。
廣濟橋相傳是由唐朝大將尉遲恭督修的。可據民國《杭縣志稿》的編纂者查考,發覺尉遲恭一生中從未到過浙江,況且西險大塘及橋梁等建築大抵在唐大歷之後,與尉遲恭在世時相距200余年。後這200年後,又出了個尉遲恭,此人是個著名人石匠、建築師,人稱大匠尉遲恭。他是唐代寶歷年間人,曾在西險大塘主持修建成章灣陡閘。由此看來,那“大將”應是“大匠”之誤,此橋應是大匠尉遲恭所建,距今應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了。
推薦閱讀:
湖北玉泉寺 智者大師隱居處
商後期 羊首勺
大理雲龍縣諾鄧村
喜馬拉雅山發現1500年前人類遺骸(圖)
水北明清一條街
水北街原長2500米,除民居外還有油坊、廟宇、染坊等建築,由於歷史原因,現在的水北街道全長僅1425米,其中明清建築沿街長750米,古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留存老店的建築風格獨特,外層街面房,內設風火牆,現有廳堂14座,有平廳、樓廳、前後廳等,一般均帶有後花園。
北街沿運河北岸,自唐宋時期就有人居住,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江督撫胡宗憲、巡按御史周斯盛奏請朝廷,在水北街耶稣堂西側設水利通判廳,亦稱“添設府”。衙署大門前立兩座石獅子,豎有“文官下橋、武官下馬”的牌子,衙內深院設有虎牢和水牢。清康熙帝二次南巡,駕臨塘棲,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迎乾隆帝幸臨在“通判廳”定議,聖谕立“御碑”於此。光緒二十五年(1899),英蘇格蘭傳教士金樂德在水北建耶稣教總堂。在明清時期,還有眾多書捨、林園。如:呂園、呂北野(水山)所居,五大楹藏光世書畫日“樾館”,東日“喜聲館”、“綿慶樓”、“一本堂”。
超山唐梅雪景
超山位於塘棲鎮的東南面,距鎮中心約5公裡。超山,又名超然山,以奇峰突起,超然於皋亭、黃鶴諸山之外而得名。超山四周方圓十裡均遍植梅樹,每年早春,暗香浮動,故有“十裡梅花香雪海”之稱。超山的梅花以“古、廣、絕”著稱,與蘇州的鄧尉、無錫的梅園並稱“江南三大探梅勝地”,是浙江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推薦閱讀:
湖北玉泉寺 智者大師隱居處
商後期 羊首勺
大理雲龍縣諾鄧村
喜馬拉雅山發現1500年前人類遺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