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上海市民發現兩塊英租界界碑

上海市民發現兩塊英租界界碑

日期:2016/12/14 20:32:52      編輯:古建築紀錄
王毅指著條石上方镌刻的“B.C.LOT”英文字樣說,這是以前英租界的界碑。張昕光 攝

  “在已經拆遷的楊浦區平涼路795弄泰成裡,我發現地上有幾塊石碑,上面刻著一些英文字母和數字。這應該是租界時期的石碑,希望文物部門搶救保護!”昨天,網友@ywqah興奮地在上海灘微博上發帖。

  記者昨天下午趕赴現場。平涼路795弄泰成裡靠近江浦路,是老式石庫門裡弄。前幾年這裡已動遷,大部分居民已經搬走。

  根據網友所述,在弄堂內13號門的對面,記者找到了兩塊長約0.6米、寬約0.3米、厚約0.15米的混凝土條石。邊緣的部分水泥已經磨掉,露出了裡面的鵝卵石。石碑上,分別刻有“B.C.LOT13117”和“B.C.LOT18117”字樣。兩塊條石蓋在居民樓門前排水溝的上面,多年來作為踏腳石使用。

  記者當即聯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不一會兒,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王毅趕到現場。經過仔細辨認,王毅表示這兩塊條石確實是當時英租界的界碑。

  王毅介紹,條石上方镌刻的“B.C.LOT”系英文字樣,“BC”是British Consulate(即“英國領事館”)的縮寫,而“LOT”則是土地分界線的意思。在當時,這兩塊界碑應該是用來標識租界區域的。根據碑身的號碼和材質來看,大約有八九十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不過,平涼路並不屬於當時租界區域,這兩塊界碑應該是從別處搬來的。

  今天上午9時30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將兩塊界碑運往館藏倉庫。王毅表示,將先對界碑進行研究,在和其他文物匯總後,可能會組織相關的專題展覽。

  據介紹,上海的租界存在百年之久,界碑數量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的發展,如今所存的很少,目前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僅存有20方左右。

  王毅對提供線索的新民晚報讀者表示感謝,希望有機會邀請他參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並制作碑文拓片相贈。此外,博物館呼吁市民如果發現記錄上海發展歷史、文化內涵的老石碑、舊石刻、建築構件、舊家具、民俗用品、舊書刊、老照片等重要物品,可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系。希望市民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共同保護好城市的文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