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婆羅浮屠不可思議的寺廟

婆羅浮屠不可思議的寺廟

日期:2016/12/14 17:29: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婆羅浮屠不可思議的寺廟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始建於公元750年至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來自於梵語,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公元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

    在印度尼西亞語中,廟宇又被稱為坎蒂。這個詞也被隨意地用於描述任何古代建築,比如:門框和浴池。婆羅浮屠的命名來源並不清楚,盡管印度尼西亞多數古代廟宇的原名都已經失傳。“婆羅浮屠”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的書《爪哇歷史》中。萊佛士記載了一座稱為“婆羅浮屠”的佛塔,但沒有更早的資料記錄相同的名字。

    沒有文字記錄誰是婆羅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為何而建。通過比較佛塔隱式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譜的銘文,人們估計佛塔建造於公元八和九世紀。婆羅浮屠可能於公元800年建成。公元760年-830年是中爪哇夏連特拉王國的鼎盛時期,而夏連特拉王國受到三佛齊帝國的影響。建造過程估計歷時75年,於公元835年竣工,正值三佛齊大君Samaratunga當政。 

婆羅浮屠不可思議的寺廟

    婆羅浮屠雕刻的佛像

    婆羅浮屠是作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鐘形捨利塔團團包圍。每座捨利塔裝飾著許多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佛塔的建築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約5萬5千立方米石料。這些石料被切成合適的大小,由人工運至建築地點。石塊之間用榫卯連接。建築完工之後工匠們在石塊上刻下浮雕。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以適應當地的暴雨。為防積水,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個這樣的排水孔。


    婆羅浮屠和其它同類的建築有很大的差異。它被建於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過建築工藝和爪哇的其它廟宇相似。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人們起初認為婆羅浮屠是一座捨利塔,而不是廟宇。捨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時也僅僅是一種虔誠的標志。而廟宇則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並且給信徒參觀朝拜。然而從婆羅浮屠的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事實上是一座廟宇。婆羅浮屠的台階和走廊引導信徒們拾級而上,直至頂層。婆羅浮屠的每一層都代表著修煉的一個境界。信徒們的朝拜路線裝飾著象征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

    爪哇的民間傳說認為Gunadharma是婆羅浮屠的建築師。人們對他所知甚少。他在建造過程采用的基本長度單位稱為tala,是指人臉上從前額發際到下颌底部的距離,或者是盡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時兩個指尖的距離。顯然這樣的長度單位因人而異,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確。1977年的一次統計發現佛塔各部分經常形成4:6:9的比例。隨後人們在附近的佛教廟宇發現了同樣的比例。考古學家猜想這一比例具有歷法、天文和宇宙觀的意義,就像柬埔寨的吳哥窟。

    從垂直方向上我們可以將主要建築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分。塔基是一個邊長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塔頂由三層圓形構成,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捨利塔,三層的捨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圓塔,圓塔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離地35米。婆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總共有32只石獅子看守著四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台階通向塔頂。佛塔的主入口在東邊,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山坡上有台階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的三個部分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煉境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塔基代表欲界,五層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色界的細致裝飾的方形在無色界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象征著人們從拘泥於色和相的色界過渡到無色界。

    1885年人們在塔基的下面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部分。這部分隱藏的塔基裡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繪了真實的欲界。現存的浮雕上有簡短的銘文,似乎是給雕刻師的指示和描繪要雕刻的場景。人們起初認為隱藏的塔基是為了防止山體下沉。另一種理論根據印度古代一本關於建築和城市規劃的著作認為,隱藏的塔基由於設計錯誤被上層的塔基代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