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浮屠知幾級——爭奇斗艷在雲南(一)

浮屠知幾級——爭奇斗艷在雲南(一)

日期:2016/12/15 15:25:1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雲南省是中國多民族聚集的區域之一,大約從唐朝中葉開始,佛教從四川、西藏、印度相繼進入了這個風光秀麗迷人的地區。在元、明時期,南傳佛教也從東南亞陸續傳進了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逐步形成為傣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一千多年以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都在雲南省內扎下了自己的根基,湧現出了一大批傳承各異、流派多樣的佛教建築藝術形式,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漢式的佛教建築遍布在滇池、洱海中心地區,藏式的寺廟分布在迪慶、麗江等滇西北地區,而獨具風采的南傳佛寺、佛塔主要分布在從西雙版納到德宏的滇南、滇西南一帶。

  雲南西雙版納、德宏、臨滄、思茅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佛教,屬於南傳巴利語系的佛教。據歷史資料記載:約在公元七世紀中葉,上座部佛教就由緬甸傳入了雲南傣族地區,最初並沒有建立寺院,佛教經典也只是口耳相傳的。約在公元十一世紀,因為戰爭所引起的社會動蕩,使佛教在傣族地區一度消失了。約在公元十三世紀政局穩定之後,泰國清邁的錫蘭僧團派遣了四名比丘到西雙版納地區傳教,並且在今天的景洪縣興建了第一座佛寺,就是位於景洪縣隴寬寨的瓦巴姐佛寺,它是仿照清邁的瓦巴梁佛寺形制建造的。於是佛教又重新進入了西雙版納,隨之而來的還有用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所謂的潤派佛教。與此同時,還有一支緬甸擺莊派佛教則傳入了德宏等地區。到了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傣文創立後,傣族人就有了用自己文字刻寫的貝葉經文。明朝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緬甸金蓮公主嫁給了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遣僧團攜帶佛教三藏經典和佛像進入傣族地區傳教,在景洪地區興建了大批的佛寺和佛塔。不久,緬甸的僧侶們又將佛教傳到了德宏、耿馬、孟連等地。所以,傣族地區的佛教和南傳中的泰國、緬甸佛教的關系更為密切。

  西雙版納地區的上座部佛教大體分為兩個派別:擺壩派,即山林習禅派,他們是分布在山區的苦行僧,居住的是簡小的寺廟;擺孫派,即城鎮說教派,分布在廣大富裕的壩區,擁有著占當地居民90%以上的信徒,他們的佛寺星羅棋布,建築形式豐富多彩,在德宏地區也是這樣。下面將要介紹的雲南上座部佛塔建築,主要就是屬於擺孫派的。在過去,傣族是全民信教、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和佛教首領的地位是相等的,因此,佛寺的規模與格局就直接反映著它的地位與級別,具有強烈的等級色彩。

  傣族的佛寺以佛殿為主體,以經堂、僧捨等為附屬,而佛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卻沒有確切的規定,將它安置在佛殿的前後左右都可以。滇南最高級別的佛寺是西雙版納原召片領駐地宣慰街的哇龍(大寺),佛塔建在佛殿的後面;原為內宣慰屬下十二版納之一的橄榄壩蘇曼滿佛寺,則是把經堂和佛塔全部安排在佛殿的右側;勐海佛寺的布局很有個性,正中的佛殿與西邊的兩座僧捨聯成了T字形平面,而佛殿的東側卻並立著兩座佛塔。佛塔在佛寺中的自由位置,也帶來了在南傳風格影響下的多彩樣式。

  傣族的佛塔,因為和泰國、緬甸的佛塔風格極為近似,被當地人稱為“緬塔”。這些佛塔的規模都不太大,一般高僅數米,再高也只是十幾米,全部用磚砌築。從佛塔的組合情況來看,傣族的佛塔可以分為單體塔和群塔兩種類型。從佛塔的建築形制方面看,傣族的兩種類型佛塔都具有尖錐狀的塔身和細長尖狀的塔剎,傣語稱它們為“諾”,就是“竹筍”的意思,這是一個對傣族佛塔造型惟妙惟肖的稱呼。傣族的佛塔像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分布在一個個村寨,其中最為著名的佛塔要數景洪曼飛龍塔、瑞麗遮勒大金塔、芒市佛光寺塔、勐海城子佛寺塔、勐海打洛城子佛塔、盈江允燕塔、景谷大寨佛寺的樹包塔和塔包樹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