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浮屠知幾級——爭奇斗艷在雲南(二)

浮屠知幾級——爭奇斗艷在雲南(二)

日期:2016/12/15 15:25:1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曼飛龍塔,位於景洪縣勐龍鄉曼飛龍村寨後山山頂上,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636-1795年),相傳當時因為在這座山頂巖石上發現了一個佛足印,才在上面修建了這座佛塔。曼飛龍塔全部是磚石結構,由一座大塔和八座小塔組成,九座塔有一個共同的石砌圓形束腰寶座,有3.9米高,周長42.6米,在八個面的上部分別突出建造著一個兩面坡式的屋形佛龛,龛脊上裝飾著各種花草、神獸等。寶座正中的主塔高16.29米,四周的八座小塔各高9.1米。這九座寶塔的形態恰似雨後春筍爭相破土一般,尖而長的塔剎向上高聳著。它們的塔身都是潔白的,主塔的塔基是由三層扁圓體的仰蓮台相疊而成,承托著上小下大的覆缽體,覆缽體的上部是一朵仰蓮花,最上面是尖狀的塔剎。八座小塔的形制和和塔一致,只是覆缽體下部的扁圓體仰蓮台的層數少一些。看到這種塔形,我們會聯想起泰國大王宮與玉佛寺中建在大殿頂部中央的寶塔樣式,它們在總體型態上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

  瑞麗遮勒大金塔,位於瑞麗遮勒寨旁的小丘之上,大約是明清之際的作品。這也是一處實心磚石結構的寶塔群體,具有一個共同的直徑35米的圓形高台基,台基中部的主塔有20多米高,在它的四周環繞著十六座小塔。主塔由平面亞字形的基座、八角形的束腰台、扁圓形仰蓮台、上小下大的覆缽體(很像寶鐘)、十三重相輪和傘蓋等自下而上相疊組成,尖狀的塔體更象竹筍的形態。四周的十六座寶塔高矮不一,形制和主塔相近,在它們的台基正面都開著一個佛龛,龛內安置佛像一尊。這些塔的身體表面都塗上了金色,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芒市佛光寺塔,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芒市鎮的佛光寺內,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1983年又作了重新修整。佛光寺塔也是實心磚塔,由一座主塔和周圍的十六座小塔環繞組成,主塔高10.5米,由台基(側面開有佛龛)、平面亞字形的寶座、扁圓形的仰蓮台、鐘形的覆缽體、十一重相輪和傘蓋等物組成,形狀與遮勒主塔很相似。周圍的十六座小塔各高3.5米,都具有平面方形、束腰處四面開佛龛、錄形頂的台基,鐘形覆缽體的下面是比較寫實的雙層瓣仰蓮台,覆缽的上部是七重相輪和傘蓋等物。這些又和遮勒大金塔存著明顯的區別。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城子佛寺塔,是一處潔白色的金剛寶座式塔。它的主塔高基座由平面八角形的三層束腰疊澀台相疊組成,向上漸小。台基之上是鐘形的覆缽體,覆缽上部是仰蓮花承托的尖狀塔剎。四角的小塔形制也是這樣的。這種具有八角形高基座如筍狀的尖塔,在泰國大王宮大殿頂部的寶塔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形制。勐海縣打洛城子佛塔的造型大體也是如此,這座塔有一個圓形的台基,在四個方向開著佛龛;鐘形的覆缽體比較小,覆缽下面的基座是由四層八角形束腰台相疊而成,上部的兩層台表面裝飾有仰蓮瓣;覆缽的上部是高而尖的塔剎。具有八角形平面的多層台座佛塔,還可見於德宏滇弄佛寺塔、景洪曼孫滿佛寺塔和曼聽寺塔,後兩座塔的覆缽體平面也是八角形的,和泰國曼谷玉佛寺和清邁雙龍寺的八邊形覆缽式塔有相似之處。這幾處佛塔的修建年代大概也在清代。

  盈江縣的允燕塔,共有五層平面略呈亞字形的台座,在最下層台上環列了28座小塔,第二、三、四層台上四角各有一座小塔。五層台上立著主塔,在鐘形的覆缽體下部是圓形的雙層仰蓮台,覆缽的上部是九重相輪,相輪是上面是仰覆蓮瓣和剎尖、傘蓋等。這座主塔的覆缽體較大,與其他地區的南傳佛塔不同。主塔下部的小塔台座是方形束腰狀,與芒市佛光寺小塔台座很象,只是在束腰處不開佛龛而已。小塔台座以上部分的造型和主塔基本一致,只是將相輪減為七重。這種以多層台座排列出佛塔群的形式,在泰國曼谷也能找到相近的例子。

  在思茅地區景谷縣的大寨官緬寺內,座落著中國古塔中的奇觀--“樹包塔”和“塔包樹”。這原是兩座磚石結構的佛塔,高有10米多,上圓下方呈葫蘆形,在塔的周圍有力士托扛的形象,同時又與大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塔包樹,位於佛殿的右側,從塔頂中間長出了一棵高20米、直徑1米的大榕樹,而佛塔緊緊地將大榕樹環抱著。樹包塔位於佛殿的左側,有一棵25米高、直徑1米多的大榕樹從塔頂中部伸出,它的粗壯彎曲的根莖又從上下四周環繞著佛塔,緊緊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像是從塔頂升出的一個綠色的傘蓋。塔包樹與樹包塔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無獨有偶,在潞西縣芒市內也有一處樹包塔,原來是一座金剛寶座式塔,在一層低矮的八角形台中部,是一座高大的主塔,四角各有一座小塔,在小塔之間各有一尊獅子。主塔被一棵大樹的根莖緊緊環抱著,位於四角的小塔由兩層八角形的疊澀台基、鐘形的覆缽體、七重相輪以及仰覆蓮瓣、傘蓋等組成,原來主塔的形制大體也是這樣。該塔覆缽與塔剎的造型與遮勒大金塔很相近,也是屬於南傳體系的佛塔。塔包樹與樹包塔不僅在雲南古塔之林中獨樹一幟,也為那裡的佛教藝術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雲南傣族的佛塔,從總體風格上來看,主要與泰國的佛塔比較接近,其次還應該有緬甸佛塔的因素,而同斯裡蘭卡、柬埔寨、老撾等地的關系不大,這和傣族佛教的發展歷史也是基本相吻合的。它們的建築時代雖然都比較晚,但卻為我們的神州大地帶來了一股東南亞的清爽之風,為我們古老的佛塔群體樹立了一批造型新穎的藝術形象。

(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常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